11月14日拍攝的火星探測任務著陸器懸停避障試驗現場。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今天,國家航天局在位于河北懷來的地外天體著陸綜合試驗場,成功進行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著陸器懸停避障試驗。這也是我國火星探測任務首次公開亮相。
火星探測是當前主要航天國家的探測熱點和空間技術戰略制高點,已成為行星探測的首選目標。按照規劃,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計劃于2020年擇機實施,力爭一步實現“繞”“著”“巡”三大目標,具體來說就是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火星環繞和著陸巡視,開展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探測,并對火星表面重點地區精細巡視勘查。
其中,安全著陸是火星探測任務最艱巨的挑戰之一。據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總設計師張榮橋介紹,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發射后,需要經過7個月左右,才能飛行至火星,而最后在火星降落,只有7分鐘的時間——這個過程將是最困難的一個環節。火星的自然環境與地球的自然環境相比有很多不同,其重力只有地球的1/3。為了模擬在火星重力環境下的著陸,科研人員需要在地面進行著陸器懸停避障試驗,并為此打造相應的試驗場。
當天進行試驗的河北懷來地外天體著陸綜合試驗場,是亞洲最大的地外天體著陸綜合試驗場。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在現場看到,著陸器懸停避障試驗模擬了著陸器在火星環境下懸停、避障、緩速下降等多個過程。
張榮橋介紹,當天試驗主要模擬的是,著陸器在70米的高空脫離主體航天器,然后下降,在67米高空懸停,尋找火星表面適宜著陸地點,之后避開障礙物,降至20米的高空。“這一試驗可以模擬著陸器在火星表面著陸的整個過程,可對著陸器的設計正確性進行綜合驗證。”
記者還從國家航天局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進展順利。此前,相關載荷已經基本確定,探測器共有13種有效載荷,其中環繞器上有7種、火星車上有6種,涉及空間環境探測、火星表面探測、火星表層結構探測等領域。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邱晨輝)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