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国产精品亚洲综合在线观看,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综合网小说,久久精品国产2020观看福利

“西部變暖變濕”現象再引關注 氣候變暖 “看海”還是抗旱

2020-03-31 08:34:37  來源:中國青年報  


[摘要]去年,一則有關“我國西部正在變暖變濕”的新聞刷屏:西北地區一些干涸多年的湖泊再現碧波,荒蕪的戈壁逐漸顯現綠色,降水量出現增加趨勢,一切似乎都在宣告,西北地區正在變暖變濕。...

  原標題:氣候變暖 “看海”還是抗旱

  去年,一則有關“我國西部正在變暖變濕”的新聞刷屏:西北地區一些干涸多年的湖泊再現碧波,荒蕪的戈壁逐漸顯現綠色,降水量出現增加趨勢,一切似乎都在宣告,西北地區正在變暖變濕。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氣候與水”,有關“變暖變濕”現象的討論再次引發關注。暖濕化趨勢的出現,真的能緩解西北干旱地區的缺水問題嗎?按照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正高級工程師肖潺的說法,一個地方水資源的重要來源就是降水,因此,氣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地方的水資源稟賦。

  不過,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氣候變化正在改變著全球和中國的水資源,但具體到某一區域的變化,還要結合自然因素的影響。

  “對于區域的氣候,特別是對我國,不僅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而且也有自然因素造成的明顯變化,比如南澇北旱,比如西北干旱區局部呈現暖濕化趨勢,但它本身還是一個干旱和半干旱的氣候帶。”丁一匯說。

  要搞清楚這一切,還要從氣候變暖說起。

  氣溫再創新高,只是時間問題?

  肖潺說,氣候和水與我們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適宜的氣候和適量的水資源,即人們所說的“風調雨順”,是生產生活的必要條件。

  當然,如果天氣氣候的變化范圍超過了正常波動的上限或者下限,就會出現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往往伴隨著較大的社會影響。肖潺以降水為例,降水過多會帶來暴雨洪澇,危及房屋、土地、農田甚至生命安全,而降水過少則會帶來干旱,影響作物生長甚至人畜飲水等。

  從這個角度來說,要破解水資源的難題,首先要了解氣候問題。肖潺說:“全球變暖是當前氣候變化的主要特征。”

  前不久,世界氣象組織發布了《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其中提到,2015年至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5年”,2010年至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0年”。自20世紀80年代,每個“連續10年”的氣溫都比1850年以來的“前一個10年”更熱。

  這其中,離我們最近的2019年,則是有儀器記錄以來“溫度第二高的年份”。2019年結束時,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高出了1.1℃,僅次于2016年創下的紀錄。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該聲明序言中提到:“我們已偏離了實現《巴黎協定》所要求的1.5℃或2℃目標的軌道。”

  “鑒于溫室氣體水平持續上升,全球變暖仍將持續。”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佩蒂瑞·塔拉斯則明確地表示:最近10年的預報表明,未來5年全球氣溫可能會創下新的年度紀錄,“這只是時間問題”。

  氣候變化引發很多問題,比如溫室氣體濃度持續升高,海洋生態系統破壞嚴重,甚至“熱浪致千人非正常死亡”“嚴重蝗災威脅糧食安全”“近2200萬人將成‘氣候難民’”“干旱引發澳大利亞嚴重林火”都和它息息相關。

  至于水資源,自然也逃不出氣候變化的“手掌心”。比如,對升溫最為敏感的冰凍圈——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在遭受持續的影響。

  肖潺說,受全球變暖的影響,全球許多區域的冰川持續退縮,高緯度地區和高海拔山區的多年凍土層變暖并不斷融化。1971年以來全球山地冰川普遍退縮,平均每年減少的冰量接近2300億噸。

  我國也不例外,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西部冰川總體呈萎縮態勢,年均面積縮小243.7平方公里,特別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西部大多數冰川處于快速退縮趨勢。

  變暖變濕=不再缺水?

  氣候變暖后,冰川加速消融,造成湖泊顯著擴張、河流徑流增加……地球上的水資源是否就會增加了?

  問題似乎并沒有這么簡單。

  從冰川消融本身來看,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室正高級工程師許紅梅說,短期來看,冰川消融增加了湖泊和河流下游水量,但從長期來看,冰川處于虧損狀態,會導致冰川水資源減少甚至枯竭,那么以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特別是中小支流將面臨逐漸干涸的威脅,進而影響下游的徑流和水資源。

  這也是中國科研團隊持續進行青藏高原科考,研究“亞洲水塔”的一個重要原因:冰川加速消融將改變地區水文地質條件和地表孕災環境,增加冰湖潰決、冰川泥石流等災害發生的頻率、規模和復雜性,而“水塔”對河川徑流的“削峰填谷”作用也將減弱。

  從氣象學來分析,結果同樣是“復雜的”。丁一匯說,在氣候變暖的影響下,全球性水循環加強,全球降水,特別是中緯度降水在快速增加;相應地,全球大氣濕度也在增加,更加潮濕。

  這就是所謂的“變暖變濕”,不過,這只是氣候變暖影響水資源的一個特征。另一個特征,則透露了“哪些地方會變暖變濕”。

  丁一匯以全球為例,全球氣候帶正在發生著變化,主要特點是熱帶地區上升運動在加強,副熱帶地區下沉運動也在加強。這意味著,中高緯地區降水增加,熱帶降水增加。

  換句話說,就是原本降水多的地方“降水更多”,而副熱帶干旱少雨地區“降水則在減少”,即氣候變化之后,正在向干旱化趨勢發展。

  “這就是所謂的‘干者越干、濕者越濕’——這是氣候變化造成全球水資源改變的另一個特征,也是其主要特點。”丁一匯說。

  在這種情況下,全球沒有一處能“獨善其身”。

  丁一匯說,氣候變化也正改變著我國的水資源:從1961年開始,我國的降水量基本在不斷增加,最近一二十年,增加非常快,這符合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水循環的結果。

  但有意思的是,丁一匯從近幾十年觀測資料發現,我國西部地區干旱程度在減弱,大部分地區變暖變濕,也就是所謂的“暖濕化”。

  他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展示了一張中國年干旱日數“變化”趨勢圖,從中可以看到,西部地區基本都是藍色,這就代表干旱程度在減弱,是在變濕。

  “當然,降水和濕度在增加,并不是說就改變了氣候類型。”丁一匯說。

  有的依然干旱,有的卻要“看海”?

  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季風系統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看來,一個地方的干濕狀況取決于多個因子,最主要的參數是降水量和蒸發量。因此,衡量一個地區的干濕變化,并不是簡單基于降水,而是要綜合考慮降水和蒸發的共同作用,考察干濕指數的變化情況。

  他說,西北西部的大部分地區降水與潛在蒸發相差一個數量級,屬于極端干旱區域,降水增加只是意味著極端干旱狀況的“些許緩解”。

  南澇北旱也是我國一大特征。丁一匯說,我國是季風氣候,季風的強弱分布和推進會影響雨帶變化,南面降水偏多,北面降水偏少,這樣會造成北方水資源短缺,也就是形成季風區南澇北旱。對此,我國采取的應對措施是南水北調,這也是國家為適應氣候變化所作的努力。

  在他看來,全球和區域水資源變化既相同,又有不同。相同的地方就是降水都在增加。但從區域來看,我國在東部季風區是南澇北旱,西部是暖濕化,除了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外,還受到海洋等自然因素的影響。

  “氣候變暖還會導致降水結構出現變化。”肖潺以我國為例,近50年來,我國年平均雨日總體呈下降趨勢,主要是小雨日數減少比較明顯,而暴雨日數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呈現增加趨勢。

  “雨日特別是小雨日數減少,意味著干旱風險的增加,而暴雨日數的增加,意味著短歷時強降水事件發生的頻率在增加,城市內澇等風險會增加。”肖潺說,每年夏季,許多城市因為強降水而導致“看海模式”,就是全球變暖背景下,與降水相關的極端事件增加的表現。

  這就不得不提氣候變暖引發的另一個問題:全球海平面上升。

  國家氣候中心災害風險管理室正高級工程師劉綠柳說,近25年來,全球海平面上升速率達到3.15毫米/年。其中,2018年全球平均海平面比2017年上升了3.7毫米,是有觀測記錄以來的最高值。

  “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海洋變暖使得自身擴張,二是冰川融化加劇導致海水增加。”劉綠柳說,海平面上升會給沿海地區經濟社會、基礎設施和生態系統等方面帶來巨大挑戰。

  當然,還有一個可能被“城里人”所忽略的后果,就是海平面上升將海洋咸水推向淡水含水層,造成海岸侵蝕加劇、咸潮出現幾率增加。劉綠柳說,這將影響沿海地區的水安全,還會加重沿海地區臺風、風暴潮災害。

  每每談及這些問題,就會有人提出那句從我做起、從當下做起的呼吁:“全球變暖,人人有責。”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編輯: 陳晶

相關熱詞: 關注 抗旱 降水量
分享到: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

本網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版權均屬各界新聞網所有,任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各界新聞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陜ICP備13008241號-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咸阳市| 凌海市| 赣州市| 伊宁县| 株洲县| 石狮市| 巴中市| 东至县| 中山市| 乌审旗| 牡丹江市| 开阳县| 米易县| 河池市| 海口市| 开原市| 贵定县| 望江县| 察雅县| 大邑县| 涡阳县| 望谟县| 上虞市| 武鸣县| 饶阳县| 高青县| 石屏县| 当涂县| 天津市| 平顺县| 威远县| 马尔康县| 晴隆县| 鄂州市| 丹棱县| 鄂州市| 德惠市| 民县| 大名县| 澳门| 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