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2月26日消息(記者夏青)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銀保監會25日發布的《關于擴大養老理財產品試點范圍的通知》明確,自3月1日起,養老理財產品試點范圍由“四地四機構”擴展為“十地十機構”。試點地區在此前的武漢、成都、青島、深圳四個城市基礎上增加北京、沈陽、長春、上海、重慶、廣州六個城市。試點機構擴大到10家,新增的試點機構每家募集資金總規模上限為100億元,首批四家試點機構募集資金總規模上限由100億元提高到500億元。
對于此次試點范圍擴容,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董事長馬忠富說:“前期投資者購買也非常踴躍。在前期試點順利開展的基礎上進一步穩步擴大養老理財試點機構和范圍,這樣有利于進一步豐富養老理財產品和服務。”
從去年9月試點正式啟動到此次試點范圍的進一步擴容,時隔不到半年。銀保監會表示,養老理財產品試點啟動以來,總體運行平穩,市場反應積極,取得良好開局,在豐富商業養老金融產品、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養老需求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分析認為,試點范圍快速擴容,主要是因為銀行提供的系列養老理財產品,可能更容易為老百姓所理解。“相對于其他類別金融機構開發的個人養老金產品,銀行版的是屬于風險相對較低、收益率相對穩健的產品,對于家庭理財來說比較有吸引力。”
對于這次擴大試點范圍,銀保監會要求試點理財公司優化養老理財產品方案,提高信息披露準確度和透明度,增加長期限產品供給。同時,不得變相通過期限結構化設計規避監管要求,不得宣傳養老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
去年12月,首批4款養老理財產品正式發行。從試點地區的銷售情況來看,養老理財產品一經推出便受到當地居民的歡迎,部分地區還出現了排隊購買的情況。
光大理財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李永鋒表示,人口老齡化是今后較長一段時期我國的基本國情,需要通過頂層設計不斷加強養老保障制度建設。“對投資者而言,投資具有普惠性的養老金融產品,通過長期限的投資策略來穿越周期、熨平波動,使得廣大群眾能夠分享資本市場長期發展的紅利,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實現財富的保值增值,讓投資者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也有助于實現共同富裕。”
2018年以來,我國先后試點了三大序列的個人養老金產品,包括養老目標基金、個稅遞延商業養老保險和此次的養老理財產品。數據顯示,截至目前,養老目標基金資產凈值約為1000億元。個稅遞延商業養老保險累計實現保費收入2億多元,參保人數4.5萬余人。
董登新說,目前來看,三大序列的個人養老金產品品種仍比較單一,市場選擇余地不大,產品銷售也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因此,此次監管層對銀行的養老理財產品寄予厚望。“盡早的擴面擴圍擴容,帶動其他類別的金融機構開發個人養老金產品,相互競爭,能給家庭理財的消費者和投資者帶來更加多樣化的選擇機會。”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