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2020·陜西擔當”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深入石泉作坊小鎮采訪非遺文化與旅游脫貧
西部網訊(記者 毛明博 宋洋 )“手要穩啊、都攢勁啊、多出油啊、奔小康啊……”只要游客喜歡,在石泉縣中壩作坊小鎮當賣油郎的石榮成總會邊喊著鏗鏘有力的號子,邊通過操作木榨機撞桿向游客和消費者還原展示當地最原始的菜籽榨油技藝,“以讓大家對傳統文化有更多了解”。
11月20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主辦、陜西省委網信辦承辦的“決勝2020·陜西擔當”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深入石泉作坊小鎮了解非遺文化產業帶貧益貧情況。
喊勞動號子宣傳古法榨油貧困戶當上油坊代理店長
今年53歲的石榮成曾是中壩作坊小鎮當地貧困戶,受父輩影響深諳榨油技藝。2017年經人介紹到作坊小鎮的阮小二油坊當上了日結100多元的小工。
石榮成說,一次偶然,他在給人介紹古法榨時即興表演了一段勞動號子,被游客還還發到朋友圈獲贊過百,有人還通過視頻連線訂購了他10多瓶菜籽油,“從此后,我就經常給游客表演并帶動他們一起表演,讓游客高興了就能多買油,我也因此開心”。
石榮成接受陜西頭條采訪介紹傳承古法榨油技藝
“通過傳統方式壓榨的菜籽油,每斤能賣上20多塊錢,在向游客展示技藝時也能使保留下來。”石榮成介紹,2017年創業能人陳國盛返鄉在中壩村打造七十二作坊,原先在老油坊幫過工的他被聘請到作坊傳承老技藝,吸引了不少游客來參與體驗。
以前只會用老人機與外界聯系的石榮成說,現在不但學會了用微信聯系,還當上了代理店長,過上了好生活。
靠賣芝麻糖年收入超過10萬元制糖工人成了女老板
“去年,我靠賣糖每個月至少有1萬元的收入,我覺得收入還挺好的。”今年38歲鄧國紅說,“通過手工制作售賣手工芝麻糖等食品,讓我變得更自信了,我從工人變成了女老板啦”。
石泉縣作坊小鎮外景(局部)
鄧國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2017年中壩作坊小鎮剛剛試運營的時候,她就在小鎮里辦起了手工作坊,利用傳統手藝,制作起芝麻糖。作坊開業就受到游客與當地群眾的追捧,做出來的芝麻糖常常供不應求。
生意好帶來了高收入,她說,“我去年賣糖收入超過10萬元”。現在,她正想著在在做好線下銷售的同時積極開通電商平臺等渠道,把手工芝麻糖賣到全國。
編織技藝受熱捧手藝人靠手藝有了大收益
“這是螞蚱和蝎子、這是竹蜻蜓和竹簍、還有這個粽扇子,這是我編織的收款二維碼……”走進李宗琴的手工編制作坊,不少人都她他介紹的這些栩栩如生手工編織品所吸引。
李宗琴的手工編織文創產品受到游客歡迎
11月20日,邊編棕扇邊接受采訪的李宗琴說:“棕扇是夏季賣得最火的旅游產品,有個月僅靠賣扇子就她收入3萬元”。
3年前,外嫁他鄉的李宗琴返鄉在中壩作坊小鎮開起工作坊。通過編制棕扇工藝品、游客參與互動體驗等方式,讓更多人感受到了傳統手工藝的魅力。
“今后,我想把編棕扇等手藝無償傳授給鄉親們,鄉親們編好后由她回收、銷售,既傳承了手藝,也給鄉親們增收找到了新路子。”李宗琴說。
民間手藝人李宗琴接受陜西頭條等采訪團媒體采訪介紹文創產品經營情況
據了解,自作坊小鎮運營以來,已直接帶動周邊8個村600余戶(含貧困戶168戶)發展訂單農業穩步增收,70余戶村民在小鎮開店創業,讓本村及周邊各村600余人實現穩定就業。
石泉縣中壩作坊小鎮過節時的盛況(資料圖)
今年11月18日,從文化和旅游部傳來好消息,石泉縣已經列入第二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名單。 這消息對負責運營中壩作坊小鎮的陜西巴人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國盛來說是個好消息。他說,這將更加堅定了他要把中壩作坊小鎮展現陜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技藝的事情做好的信心與決心,以讓有著非遺傳承的中壩小鎮給游客留下更多的鄉愁記憶和歲月回味……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