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優化基層治理、助力鄉村振興的進程不斷加快,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對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的引導和支持力度持續增強,出臺了《關于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城鄉社區就業創業的通知》等相應的基層就業導向性政策,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到城鄉社區就業。但是,我們調研發現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仍存在“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了”等實際問題:
一是占比較低。陜西省教育廳發" />
記者 杜靜波 攝
11月2日下午,省政協召開“促進我省高校畢業生就業”月度協商座談會。
省政協委員,陜西學前師范學院黨委書記付建成表示:
近年來,隨著優化基層治理、助力鄉村振興的進程不斷加快,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對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的引導和支持力度持續增強,出臺了《關于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城鄉社區就業創業的通知》等相應的基層就業導向性政策,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到城鄉社區就業。但是,我們調研發現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仍存在“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了”等實際問題:
一是占比較低。陜西省教育廳發布的《2018—2020年陜西省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顯示,我省高校畢業生參加國家、地方基層項目就業占比0.3%,城鎮社區就業僅占比0.11%。二是穩定性較差。在受訪的基層就業高校畢業生中,明確表示愿意扎根社區、服務居民的占比較少;明確表示有離開意愿,表示“有機會就跳槽”“考公務員”“考研”的占比相對較多。三是作用發揮較弱。基層崗位更多需要社區管理、檔案管理、醫學、農業等“實用性強”的專業,而高校畢業生由于缺乏相應的綜合實踐能力,現有崗位與專業未達到精準匹配,導致專業技能“無用武之地”。
究其原因,主要是相關制度保障還不完善,沒有明晰的職業發展規劃及相應的政策支持,缺乏能夠留住高校畢業生的長效機制。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大對基層崗位人才的培養和激勵,明確人才定位,加強職業認同。在實施各類人才選拔和資助項目中,注重向在農村基層、城鄉社區就業的大學生傾斜,每年從中選拔骨干人員到省內企事業單位頂崗鍛煉、研修培養,明確其屬于公務員儲備人群,特別是任職偏遠農村、城鄉社區工作中有突出貢獻的,可優先選拔為鄉鎮、社區干部,讓城鄉社區和農村基層工作對高校畢業生更有吸引力。
二、落實政策保障,促進就業人員增強自我效能及價值認同。省財政廳設置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補貼專項資金,在全省范圍內統一工資待遇,確保在農村基層、城鄉社區就業的大學生與當地公務員工資待遇水平一致,人社部門、教育部門著力解決其住房、醫療、子女上學等問題,解決基層就業人員的后顧之憂。
三、建立政府—高校人才培養與使用聯動機制,從源頭上擴大就業人才儲備,加強前置精準培養。將“畢業生求職”前置到“人才培養過程中”,指定高水平、有特色高校開設文化旅游、農產品加工、社區服務與管理等涉及基層治理、鄉村振興的專業;師范、醫學、農林等高校可面向全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脫貧縣,實行定向降分錄取政策,定向培養一批生根基層、扎根基層的農村籍大學生回到基層就業;組織安排學生到社區、貧困鄉村參加社會實踐、實習實訓、志愿服務等活動,讓學生及早了解基層、熱愛基層。
四、實施“菜單式”技能培訓。完善基層就業人才精準培訓機制,整合人社、教育、鄉村振興等部門培訓資源,精準對接基層工作需求,組織開展更接地氣、更具實效、更受歡迎的技能性系列培訓,“量身定做”職業發展培訓計劃,提高高校畢業生在社區管理和農村基層工作的專業技能和崗位技能。
五、加強宣傳引導、樹立典型示范。強化價值引領,加大省市級遴選機制,每年表彰一批在社區管理和農村建設工作中有突出貢獻的先進典型,營造服務基層、建設基層、熱愛基層的良好氛圍,引導更多優秀高校畢業生投身城鄉社區和鄉村振興。
六、建立健全政策績效監督評估機制。成立高校畢業生赴基層就業政策績效方案組,建立科學的政策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發揮第三方作用,對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政策績效進行評估與督導,基于評比結果及對政策目標、政策內容、政策手段進行動態調整,使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政策更加完善。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