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
來到獨樹鎮:追尋那縷烽火歲月中的信仰之光
■中國軍網記者 張詩夢
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的革命烈士紀念堂大廳里,天花板正中,一顆紅色的五角星讓人內心生出最深沉的敬意——每一位來到紀念館的游客都會在此默哀。和參觀的游人不同,吳陽春的心情格外沉重,因為頭頂著這顆閃閃紅星,是她的爺爺吳煥先和家人用鮮血染紅的。
1934年11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堅持斗爭的紅二十五軍,從位于大別山北麓的河南省信陽市羅山縣何家沖出發,踏上了艱苦卓絕的長征之路。
在軍長程子華、政委吳煥先、副軍長徐海東等人的率領下,他們采取聲東擊西的戰術,跳出了敵軍在桐柏山區的包圍圈,計劃越過許(昌)南(陽)公路,進入伏牛山區創建新的根據地。
11月26日,天氣異常寒冷,雨雪交加,寒潮襲人,隊伍在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獨樹鎮,突然遭到敵人的猛烈襲擊。千鈞一發之際,政委吳煥先抽出一把大刀,高聲呼喊:“同志們,現在是生死關頭,退了就是死路一條!共產黨員跟我來!”
話音未落,吳煥先已經揮著大刀沖上前去。看到政委舍生忘死,戰士們個個熱血沸騰,從泥濘中一躍而起,與敵人展開肉搏戰,頂住了敵人瘋狂的進攻。
80多年過去了,這句極簡戰斗動員并沒有被歷史洪流淹沒,反而穿越時空,更加鼓舞干勁,催人奮進。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吳陽春敬仰三爺爺吳煥先的英雄事跡,然而作為他的家人,吳陽春的情感又有些不同。
在吳煥先事跡的展廳里,吳陽春面對爺爺吳煥先和奶奶曹干仙的大型浮雕,情不自禁地為記者講起當年奶奶為支援紅二十五軍,將乞討來的一袋“百家糧”送到紅軍陣地,而當時還是孕婦的奶奶,卻由于饑餓,在返回途中死在了荒郊野地。
“爺爺的心痛我是能體會到的,但是他能夠將這份心痛深深埋在心底,繼續堅持他的革命信仰,這是我最佩服他的。”吳陽春眼含熱淚,短短的幾句話,包含了她作為一位共產黨員、一名烈士后代的強烈、復雜、真摯的情感。
對烈士有獨特情感的還有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獨樹鎮退休老教師李付均。在紅二十五軍獨樹鎮戰斗遺址處,很多人都向記者提起這位紅二十五軍獨樹鎮戰斗的義務講解員,記者懷著敬佩之情采訪了這位老教師。
李付均說,自己是聽著老一輩講紅二十五軍獨樹鎮戰斗的故事長大的,為了中國的革命事業,不少紅軍戰士小小年紀就犧牲在獨樹鎮這片土地上,自己從小就對紅軍烈士懷有敬重之情。
獨樹鎮戰斗,是紅二十五軍長征途中一場血戰。生死存亡之際,吳煥先政委高喊“共產黨員跟我來”率部沖鋒,挽狂瀾于既倒。這句極簡的戰斗動員折射出的共產黨員的信仰,深深觸動、感染著李付均。
1999年的清明節前夕,李付均領著學生們到紅二十五軍烈士紀念地參加祭掃活動,發現紀念碑上的碑文字跡早已模糊難辨,當時他便萌生了要給碑文重新描紅的想法。于是,自2000年開始,每年清明節前夕、八一建軍節前夕和國慶節前夕,他都要走二十多里路來重描碑文。
2007年,方城縣有關部門對紀念碑碑文重新進行了修繕,李付均不必再去描碑文,他又有了新想法——當一名義務紅色宣講員。他給新黨員講、給消防官兵講、給全縣的中小學生講、給獨樹鎮的“五老”隊伍講……累計算來,他的聽眾已達十萬人次。李付均說這都是自己應該做的,要讓子孫后代永遠銘記這段紅色歷史,傳承英雄精神,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