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
3月31日,第十一屆APEC中小企業技術交流暨展覽會在西安開幕,我省4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攜高新技術產品參展。
圍繞創新鏈和產業鏈的有機融合,陜西加快科技平臺建設,高質量發展向科技創新要答案、尋破題——
2021年,全省研發投入強度保持西部地區第1位,科技型中小企業增長38.6%,高新技術企業增長32.3%,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33.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研發投入強度增幅超過此前4年的總和……
技術攻關步伐更加鏗鏘
科技創新成果不斷“刷屏”
2022年北京冬奧會在萬眾期盼中開幕,驚艷全場的圣火“飛揚”正是源自陜西“智造”。
不止于此,“嫦娥探月”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之旅;“‘奮斗者’追夢深海”標注中國載人深潛新坐標;“北斗全球組網”讓世界見證中國精度……
一項項代表著中國科技自立自強的成果,讓人感受到創新的澎湃動力。陜西科技功不可沒。
2021年3月,陜西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轉化“特區”——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在西咸新區正式啟動。
隨著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科技企業孵化的速度和效率不斷提升。一年來,115項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并注冊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增長38.6%,高新技術企業增長32.3%,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33.2%。
秦創原是我省創新驅動發展總平臺和創新驅動發展總源頭。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動力源,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秦創原進一步明確定位,著眼建設立體聯動“孵化器”、科技成果產業化“加速器”和兩鏈融合“促進器”三大目標,加快打造具有鮮明特色和競爭力的高水平平臺,讓創新成為陜西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2021年以來,西咸新區扎實推進秦創原總窗口建設,發布了支持秦創原總窗口建設15條等系列優惠政策,啟動建設金灣科創區、科創生態島等科創載體93個,持續打造人才聚攏、資金聚納、服務聚集、要素聚合、發展聚變的總引擎、大平臺。
最新發布的《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21》顯示,陜西省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為67.86%,排名保持在全國第9位、西部第2位。全省研發投入強度保持西部地區第1位。
科技創新動能更加澎湃
高質量發展跑出加速度
恩格斯曾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
企業一端連著需求,一端連著供應,是科技創新的主體,是推動創新創造的生力軍。
在陜汽控股西安商用車產業園汽車總裝車間,工人正在進行組裝、測試,平均6分鐘下線一臺新車。
2021年,我省啟動實施“兩鏈”融合科技行動,圍繞23條重點產業鏈,我省新建7個共性技術研發平臺,部署實施10個“兩鏈”融合重點專項,發布19個“揭榜掛帥”重點攻關課題,并接續實施6個科技重大專項和272個重點產業鏈創新項目,突破了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卡脖子”難題。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西安高新區始終秉承“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初心使命,走出了一條內陸高新區依托創新驅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成功之路。
與此同時,全省各地積極參與,共同打造秦創原立體聯動孵化器——
西安市明確連續3年每年投入2億元,用于推進全市秦創原重點園區、平臺建設及項目支持;
寶雞市成立秦創原秦川機床集團研究院寶雞分院;
咸陽市成立全省首家地市級科技工委;
渭南市提出秦創原(渭南)農業創新谷建設;
銅川市設立2億元高新科技成果創業投資基金;
榆林市與西安交通大學共建榆能創新研究院;
延安市建設秦創原(延安)延長石油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中心、延安碳中和研究院;
漢中市加快建設環陜理工創業街區;
安康市發揮循環經濟產業科技創新等基金作用,投放資金1.35億元;
商洛市建設環亞源生態島環保科技產業園;
楊凌示范區提出秦創原農業板塊建設三年行動計劃......
潮平岸闊催人進,風起揚帆正當時。2022年,陜西將不斷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走出一條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政策鏈、資金鏈深度融合的路子,在科技創新發展戰略的持續驅動下,不斷涌起創新浪潮,推動我省經濟社會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不斷破浪前行。
文/記者趙明 石喻涵 圖/記者馬昭 代澤均 王曉峰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