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實習記者 徐常壹) “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確保糧食安全,保障糧食供應,自古以來就被中國人所重視。位于陜西省大荔縣的中國古代糧倉——豐圖義倉,屹立百年且至今仍在使用,體現了中國人在糧食安全方面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其建筑更是凝結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4月25日,“踔厲奮發爭春早,鄉村振興東風勁”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一行走進豐圖義倉,中省市30多家媒體記者深入這座百年糧倉,觸摸歷史痕跡,追尋文化記憶,感受鄉村振興新景象。
百年悠久歷史:全國唯一仍在使用、兼具文物、旅游價值的古糧倉
豐圖義倉位于大荔縣朝邑鎮南寨子村,始建于1882年,距今有140多年歷史,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座仍在使用、兼具文物和旅游價值的古代糧倉。該倉為長方形倉城,坐北向南,中有天井,東西寬約133米,南北長83米,倉內建有58孔窯洞,總共可儲備5000多噸糧食。
據史料記載,豐圖義倉由晚清朝邑人、著名理財家“救時宰相”閻敬銘倡議修建。清光緒三年關中大旱,餓死多人,朝邑尤其嚴重,所以大臣閻敬銘倡議修建糧倉,竣工后慈禧太后朱批為“天下第一倉”。豐圖義倉在光緒二十六年的關中大災荒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開賑放糧,救活無數百姓。閻敬銘,因此被人們尊稱為“救時宰相”。
豐圖義倉兼具防御和倉儲雙重功能,整個建筑格局為城中城,由內城和外城兩部分組成。外城為夯土筑城,是義倉防御的第一道防線,而內城以倉墻合一的建筑形式構筑,同時具備防御和倉儲的功能。這種集糧倉、城池多種功能為一體的建筑特點,在古代軍事、糧倉建筑藝術等方面的研究都極具代表性。
建筑設計獨特:儲糧室一年四季恒溫 頂層厚度達1.8米
豐圖義倉歷經140余年,至今仍然能夠承擔國家儲備糧食的任務,主要得益于其精巧的設計。“儲糧室側墻厚度1米,頂層墻的厚度也達到了1.8米,地面又有木板鋪底,而木板與地基之間還建設有通風道,保持氣體的流通,這樣可以保證糧倉內一年四季都是恒溫的。”大荔縣豐圖義倉糧食儲備庫主任劉玉寶介紹,通過以糧養倉的形式,豐圖義倉一直儲糧不斷,按時、按量完成國家賦予的任務。
每年的六月中旬是豐圖義倉入糧的重要節點,整個入糧過程持續一個月左右。工人們用原始的架子車,將一袋袋小麥依次送往各個儲糧室內。“一座清末時期修建的糧倉,在21世紀的今天仍然正常使用,這和其建筑設計是密不可分的。”劉玉寶感嘆。
在完成國家儲糧任務的同時,豐圖義倉正借鄉村振興的東風,積極發展鄉村旅游。近年來,豐圖義倉景區建起了閻敬銘雕像,先后修繕倉頂滲漏部位和排水道,對墻體進行堿化處理,并建成12個文化展館,還設置了吸引游客的農耕文化體驗區。2019年,豐圖義倉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逐步發展的景區以糧食文化、廉政文化、大荔文化為特色,正成長為渭南旅游的一張新名片,助力當地繪就鄉村振興新景象。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