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大型文化節目《非遺里的中國·陜西篇》在陜西省延安市寶塔區金延安景區正式開拍。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文化和旅游部聯合攝制的大型文化節目《非遺里的中國》聚焦非遺的創新應用,透過非遺的傳承創新展現新時代的中國面貌,致敬非遺創新的歷史基因、活態傳承,講好非遺傳承的匠心故事,全景展現祖國深厚綿長的非遺傳承之脈和繁華蓬勃的創新應用景象。節目第一季共11期,前往11個聚集本地特色非遺項目的街區,互動體驗非遺的傳承創新之美。
《非遺里的中國》目前已經播出八期,節目受到網絡平臺及地方媒體熱議和聯動宣傳,引發全網熱烈關注與討論。截至目前,節目在央視頻平臺累計播放超1766.5萬次,節目相關長短視頻新媒體平臺累計點擊3.32億次,相關微博閱讀累計29.1億人次。
西安鼓樂鳴,音自大唐來。陜西省是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深厚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民俗風情滋養出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有91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766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更有4項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節目通過傳統與現代的交融,凸顯出黃河文明的延綿不絕、生生不息,展現了三秦大地上人們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斗沁z里的中國·陜西篇》以西安鼓樂、秦腔、皮影戲(華縣皮影戲)、黑茶制作技藝(咸陽茯茶制作技藝)、延川布堆花、岐山青銅器復仿制技藝六項非遺技藝為主線,讓觀眾在中華文明的肇始之地,跨越歷史發展的長河,感受這片土地上綿延千載的秦文化、唐文化、黃土文化的底蘊和氣魄,感受這片土地上人們的樂觀豪邁以及熱忱曠達的人生態度。
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素有“三秦鎖鑰,五路襟喉”之稱的延安,是歷史上游牧文化和農耕文化銜接之地。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孕育出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優秀民間藝術,節慶、飲食、風俗、歌舞、曲藝無不展現著獨特的黃土文化、黃帝文化和紅色革命文化,也生動體現著陜北人民豪邁質樸的品格。
延安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素有“革命圣地”“新中國搖籃”之稱,弘揚延安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是當代延安的重要課題和崇高使命。《非遺里的中國·陜西篇》以貫古通今的形式,展現了非遺技藝的保護與傳承,不僅讓觀眾重拾紅色記憶,感受中華文明與精神在這里的延續與傳承,還讓觀眾暢游寫意陜西,見證“游綠水青山、哼陜南小調,看關中平原、吼大秦之腔,觀黃土圣地、唱陜北民歌”的當下陜西發展新風貌。
《非遺里的中國·陜西篇》的拍攝地位于金延安景區,21個特色文化民宿院落和4條特色街區充分展現出延安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這里既有陜西歷史記憶的經典情景復刻,又有當下陜西城市發展的嶄新模樣,是展現中國紅色革命文化和中國黃土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