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19日電 綜合報道,美國聯邦調查局近期發布的數據顯示美國犯罪率走低,該報告結果遭到美媒質疑。美媒認為,對許多美國受害者來說,“犯罪不是一種感覺,而是一種現實”。美官方宣傳犯罪率下降的說法,難掩犯罪行為背后的貧困、種族和槍支暴力等痼疾。
“從山峰到懸崖”
具有誤導性的犯罪數字
3月,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公布了美國犯罪率的最新統計數字。數據顯示,2023年最后三個月的謀殺案較2022年同期下降了13%。暴力犯罪數量總體下降了6%。美國司法部長梅里克·加蘭稱這些數據“令人鼓舞”,并吹捧了一系列執法工作。
2023年10月29日,美國佛羅里達州坦帕市萬圣節慶祝活動期間發生大規模槍擊,造成2人死亡,18人受傷。圖為警方封鎖了案發現場的周邊區域。
美國福克斯新聞網報道稱,美國公共安全組織“法律秩序與安全聯盟”(CLOS)在4月發布了新報告,稱FBI的統計數字不能體現真實情況,實際犯罪情況比官方數據更為嚴重。
該組織研究人員寫道,“說犯罪率下降就像從高高的山峰上下來,站在高高的懸崖上,說你離地面更近了——這是一個真實但具有誤導性的說法。”
報道稱,CLOS還指出,警方如何定義暴力犯罪的分類會影響各類犯罪率。該報告主要作者肖恩·肯尼迪指出,如果將某件事歸為嚴重襲擊,就是暴力犯罪或重罪;但如果歸類為簡單的襲擊,那么就是輕罪和非暴力犯罪。
此外,防止損失研究委員會指出,由于企業主傾向于認為警方不會迅速反應或調查犯罪、檢察官不會對肇事者提出指控,作為受害者的企業和個人可能不愿意去報警。
FBI自身的數據來源也存在缺陷。福克斯新聞報道稱,2019年僅有89%的市政警察部門向FBI提交了犯罪數據,2021年這一數字僅有不到63%。洛杉磯、紐約和芝加哥等幾個大城市去年并未向FBI提交犯罪數據。CLOS報告指出,這種情況下,FBI將使用“推斷”統計數據來填補空白。
美國維拉司法研究所負責宣傳與合作的副總裁英沙·拉赫曼曾就這一問題發表評論指出:“當你拿著不完整、不可靠的數據時,你就無法看到全部的真實情況。”
當地時間2021年3月19日,美國紐約民眾在曼哈頓聯合廣場集會,反對歧視亞洲族裔。美國近期不斷發生針對亞洲族裔的歧視與仇恨犯罪事件。中新社記者 廖攀 攝
“犯罪是一種現實”
民眾感受與統計數字大相徑庭
根據蓋洛普在2023年11月發布的一項民意調查,超過四分之三的美國人表示,美國的犯罪率比前一年更高,超過一半的美國人認為自己所在地區的犯罪率更高了。
福克斯新聞報道指出,2024年3月的一項蓋洛普民意調查發現,近80%的美國人對犯罪和暴力的擔憂“非常或相當多”,將其置于其他問題之前,與通貨膨脹相提并論。
美國廣播公司(ABC)指出,“對許多美國受害者來說,犯罪不是一種感覺,而是一種現實。”
紐約布魯克林的居民奧古斯丁對ABC表示,2023年他在等地鐵時曾被一名陌生流浪漢推到地鐵軌道上,至今他仍受到當時受傷的困擾,從那以后就沒有坐過地鐵。“我可以告訴你,犯罪行為正在上升。每天聽新聞,地鐵站里都有人犯罪。”
紐約警察局數據顯示,雖然相比前一年,2024年地鐵犯罪率有所下降,但將1月與2023年1月同期相比,犯罪率實際上上升了46%。這表明整體犯罪統計數據并不總能說明全部情況。
美國機構全國犯罪受害調查(NCVS)通過每年調查大約四分之一的美國居民受害情況,發現暴力犯罪從2019年的580萬起上升到了2022年的660萬起。
“很多人害怕晚上出門”
黨爭下的真實美國
英國《每日電訊報》評論稱,“雖然拜登總統暗示現在是‘美國的早晨’,但許多美國人害怕晚上出門。”
犯罪行為更多還是更少了?這些數據爭議的背后,是兩黨在治安執法問題上的黨派分歧。
ABC報道稱,特朗普及其支持者將暴力犯罪作為大選的一個主要問題,并將其同移民危機聯系起來。據福克斯新聞報道,CLOS報告的主要作者包括特朗普任期的前FBI助理局長馬克·摩根。
而據ABC報道,此前拜登和司法部長梅里克·加蘭在單獨的聲明中強調了FBI報告,稱贊司法部于2021年啟動的減少暴力犯罪戰略和白宮的美國救援計劃,后者承諾投入150億美元用于預防犯罪和減少暴力。
然后,兩黨費盡心機的所謂努力背后,仍是接連不斷的犯罪事件。
3月7日,費城巴士站大規模槍擊造成8名青少年受傷;3月17日,佛羅里達州杰克遜維爾海灘一小時內發生三起獨立的槍擊事件,造成1死3傷;4月10日,美國首都華盛頓發生槍擊,6人中彈,現場1人死亡……
正如《紐約時報》此前報道中指出的,“犯罪是無黨派的”。共和黨政客管理的城市的犯罪率并沒有更低,在犯罪數字背后,是共同的貧困、種族、槍支暴力痼疾。而要解決這些問題,美國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