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4月3日電 題:清明:讓追思開出文明的花
新華網杜文杰
每到清明時節,城市街角總能看到燒紙的火光在夜色里閃爍,紙灰隨風飄散,表明新舊習俗仍在碰撞磨合。傳承千年的清明祭掃習俗需要革弊創新——不是背棄傳統,而是以敬畏的態度回歸祭掃的初衷,讓寄托哀思的種子開出更加文明的花。
那些在路口焚紙的身影,背后是對親人的深切懷念。當焚燒紙錢從莊重的家族祭祀退化為街角的倉促點火,當青煙承載的追思異化為火災的隱患和鄰里糾紛的導火索,形式與內涵的不適配已然顯現。當前需要革新的不是情感寄托的內核,而是其與當代價值體系的適配方式。
文明傳承的關鍵,在于找到連接永恒情感與時代語境的紐帶。焚燒儀式千年不衰的力量,源自人類對生命往復的追問。火光中躍動的不僅是紙錢,更是對血脈延續的確認,對生死哲思的具象化表達。我們對先人的追懷、對生命的敬畏、對家族的記憶,這些永恒的情感內核需要找到契合現代語境的載體。近年來,通過政府引導、社會呼吁,鮮花祭掃、家庭追思、網絡祭掃、時空信箱等文明低碳的新型祭掃方式越來越受歡迎。
今年清明前夕,民政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專門發文,推動文明節儉治喪、節地生態安葬、文明低碳祭掃。北京市八寶山殯儀館清明期間提供鮮花寄托哀思,代替用紙錢、香燭祭掃,群眾還可以將對逝者的思念寫在信紙上投入時空郵箱中、掛在樹上,寄托哀思。安徽省黃山市多部門共同舉辦相關主題活動,以網上祭奠代替焚燒香紙冥幣等祭祀用品。
文化創新往往需要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清除街角灰燼的同時,更應搭建情感流動的橋梁;告別物質焚燒的污染,還須建立精神共鳴的通道。當集體追思儀式重構社區記憶,當數字紀念碑定格家族故事,那些消散的煙火將以更純凈的方式,繼續溫暖城市的文明傳承。
站在文明演進的長河回望,每一次文化形態的嬗變都是對傳統深情的致敬。清明祭掃從田間墳塋到城市墓園,從紙質冥器到數字空間的軌跡,印證著民族精神自我更新的勇氣。讓思念擺脫不相宜的固有表達,讓緬懷升華為超越時空的對話,這或許才是先人最愿看見的“香火永續”。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