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80多年前,新四軍扎根廣大中原地區,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建立多個抗日根據地,有效地牽制和打擊日本侵略者。
近日,記者走訪鄂豫皖湘四省的抗日根據地舊址,參觀抗日紀念館,采訪抗日老兵、鄉親后代以及黨史工作者,從一些歷史印記中,重溫老百姓支持新四軍抗日的感人故事。
印記一:獻稻草
7月21日,在位于湖北省孝感市大悟縣芳畈鎮白果樹灣村的新四軍第五師紀念館內,一張照片引起了記者的注意。照片拍攝的是新四軍第五師司令部于1944年10月簽發的一張獻草證,證書背面寫著:“悟峰鄉一保八村徐恒照先生,收到你獻給部隊的稻草30斤,我們十分感謝。今后我全體指戰員當用積極抗戰,保衛根據地,努力學習,加強生產來報答你們,并在你們農事生產時給你們以最大幫助!”
這是新四軍第五師紀念館內展覽的獻草證正面照片(7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肖磊濤 攝
1941年7月上旬,新四軍第五師司令部進駐大悟山下的白果樹灣村,當地老百姓踴躍參軍參戰、傳送情報、捐獻糧草等支援部隊抗日。“老百姓向部隊捐獻錢物時,部隊會簽發捐獻證,對捐助行為予以鼓勵,并作為支援部隊的證明。這些捐獻的稻草,主要用于戰士們編草鞋、打地鋪、喂馬等。”紀念館講解員周蓓對記者說。
這是位于白果樹灣村的新四軍第五師紀念館外景(7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肖磊濤 攝
大悟縣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管理委員會副主任付波介紹:“這張獻草證雖然很輕薄,卻承載著厚重的軍民魚水情。它不僅是抗日艱苦歷程的真實寫照,也是新四軍第五師不斷發展壯大,最終取得勝利的不竭動力和源泉。”
印記二:做布鞋
7月21日,在湖北省孝感市大悟縣芳畈鎮白果樹灣村會議室,記者見到了76歲的白果樹灣村老黨員陳國勝,聽他講述了自己母親在抗日戰爭時期與村民們一起為新四軍戰士做布鞋的故事。
7月21日,白果樹灣村老黨員陳國勝接受記者采訪。新華社記者 肖磊濤 攝
新四軍第五師移駐白果樹灣之后,為村里修塘、修堰、栽秧,老百姓都看在眼里。“那時候戰士們穿的是草鞋,很不結實,穿一天就爛了,我母親就召集村里婦女們一起為戰士們做布鞋。她們白天干活,晚上在煤油燈下做鞋,一共為新四軍戰士做了81雙布鞋。”陳國勝講述道。
這是新四軍第五師司令部舊址(7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肖磊濤 攝
1944年,由于敵人封鎖禁運,鄂豫邊區物資供應非常困難,槍支、子彈、藥品嚴重不足,糧食、衣服、鞋子等也極度缺乏。“在艱難時期,老百姓自發為新四軍捐糧捐草、捐衣捐鞋,體現出共同抗日的決心。”付波說。
印記三:送糧食
7月24日,記者在河南省駐馬店市確山縣三里河街道的一幢居民樓里,見到了96歲的抗日老兵臧海龍。老人向記者講起自己參加抗日戰爭的經歷。
7月24日,96歲的抗日老兵臧海龍在家中展示軍禮。新華社記者 肖磊濤 攝
1945年4月,16歲的臧海龍參軍到新四軍第五師13旅39團,在少年班任班長。“我記得,老百姓好幾次推著車排隊給部隊送來稻谷,我們的訓練場上常常曬滿了稻谷。那時候,老百姓經常為部隊籌集糧食、蔬菜、鞋子等物資,部隊也都會照價付錢。”老人回憶道。
7月24日,96歲的抗日老兵臧海龍與女兒在家中接受記者采訪。新華社記者 肖磊濤 攝
老人的女兒臧玉霞對記者說,“我父親常和我講,新四軍的軍紀很好,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借老百姓的東西都會還的,還幫助老百姓干農活、修路、修水渠等,至今在湖北大悟山一帶還留存著許多當時新四軍幫助老百姓修建的痕跡。”
印記四:借房屋
7月22日,記者來到了位于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陳漢鄉的釣魚臺水庫,站在岸邊遠遠望去,水庫中央樹林處就是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第五師和第七師的會師舊址。
這是陳漢鄉的釣魚臺水庫,水庫中央樹林處為“陳漢溝會師”舊址(7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肖磊濤 攝
陳漢鄉綜合文化站原站長洪述奇介紹,當時老百姓對新四軍第五師和第七師的到來是非常支持的。“朱灣村的老百姓借給部隊梅家上屋和梅家下屋兩處院子,共72間房屋,供第五師和第七師會師臨時駐軍使用,并且為部隊提供補給保障,以實際行動支持了新四軍抗日。”
7月22日,陳漢鄉綜合文化站原站長洪述奇在梅家下屋接受記者采訪。新華社記者 肖磊濤 攝
1941年4月中旬,新四軍軍部根據日軍大舉向河南、大別山進攻等情況,指示第七師挺進團與第五師14旅42團商討合編事宜,雙方于4月24日在陳漢溝會師。這次歷史性會師,首次打通了新四軍第五師與第七師的聯系,實現了兩支主力部隊遙相呼應。
印記五:抬擔架
7月25日,在湖南省岳陽市華容縣東山鎮白果樹村,記者看到了隱蔽在竹林深處的新四軍江南挺進支隊戰地醫院舊址。
1943年12月,新四軍第五師派遣江南挺進支隊進入湘鄂邊區,建立了以桃花山為中心的石公華抗日根據地,支隊在白果樹村一帶建立了戰地醫院。
這是7月25日拍攝的新四軍江南挺進支隊戰地醫院舊址。新華社記者 肖磊濤 攝
66歲的白果樹村村民易國熬向記者講述,江南挺進支隊到白果樹村后,白天整休,晚上打游擊,有空時幫助村民們挑水、砍柴、做農活。“我的伯父易祥勝當時12歲,由于對地形熟悉,他幫助過戰地醫院抬擔架,將傷員運送到這里治療,也利用村民便利幫助部隊采購過需要的物品。”
7月25日,66歲的白果樹村村民易國熬向記者講述其伯父的經歷。新華社記者 肖磊濤 攝
華容縣黨史專家易文介紹:“戰地醫院建好后,最多時只有2名醫生和4名護士,條件極其艱苦,醫院不僅為戰士們療傷,還救治了許多當地老百姓,老百姓也自發幫助部隊輸送物資、傳遞情報、照料傷員,與戰士們并肩作戰,結下了深厚的魚水情誼。”
老百姓支持新四軍抗日的感人故事,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聽到了很多,它們大多都帶著血、帶著淚、帶著不可磨滅的記憶。在中華民族危機時刻,軍民一家親,共同抵御外敵,歷史將永遠銘記。(記者 肖磊濤)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