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記者從省林業局獲悉:近日,由陜西省林業科學院主持完成的秦嶺主要珍稀野生動物救護飼養繁育關鍵技術研究項目評價會在西安召開。
該項目成功建立了秦嶺珍稀野生動物救護技術體系,形成《野生動物救護流程》《野生動物救護技術規范》等6個技術規范,救護各類野生動物70余種共計3016只(頭),其中國家I、II級重點保護動物51種,救護成活率50%以上。
該項目突破秦嶺大熊貓飼養、繁育等關鍵技術難關,人工繁育成活率達到77%;建立了可自我維持的人工繁育種群28只,實現了圈養種群穩定增長;建成秦嶺大熊貓精子庫,收集保存冷凍精液1055份;建立朱鹮引種、飼養繁育、野化放歸技術體系,突破了相應的技術瓶頸,成功引種朱鹮60只;制定朱鹮人工飼養繁殖行業標準,人工繁育朱鹮415只,省內外成功野化放歸134只,形成4個野外種群;構建金絲猴野外救治、引種和人工繁育綜合遷地保護體系,引種成活率達100%,人工繁育金絲猴71只;建立并優化秦嶺羚牛人工繁育核心種群34頭,制定了羚牛人工飼養繁育技術行業標準,為野化放歸奠定了基礎。
評價會上,專家一致認為,該項目研究目的明確、方法科學、成果豐碩,取得了顯著的生態和社會效益,為野生動物及生態保護做出了重要貢獻,總體研究及應用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記者 師念)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