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4月24日電題:不懈追求的航天夢——寫在第四個中國航天日之際
新華社記者胡喆、謝櫻
嫦娥探月、北斗組網,火箭飛天、衛星遨游……太空探索永無止境!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4月24日是第四個中國航天日,當前,中國航天事業蓬勃發展,探索浩瀚宇宙的偉大事業更加行穩致遠,航天夢想實現的腳步越來越近。
12月8日2時2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月球探測的新旅程。 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探索浩瀚宇宙:中國航天發展邁上新臺階
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從“北斗組網”到“嫦娥探月”,中國航天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非凡成就。2018年我國共實施39次宇航發射,成功將104顆衛星發射入軌。
2018年,北斗導航衛星全年成功發射18顆,全球組網衛星基本系統完成部署,形成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服務能力;2019年初,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探測之旅,開啟了人類月球探測新篇章。
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介紹,過去一年,我國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成績。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慧眼”在軌交付,標志著我國高能天文研究進入空間觀測的新階段;實踐十三號高通量衛星在軌交付,進一步滿足航空、航海、鐵路互聯網通信用戶接入需求。
同時,高分五號、高分六號衛星交付投入使用,提升了業務服務能力。風云二號H星及風云三號D星正式交付,8顆風云氣象衛星在軌穩定運行,為“一帶一路”沿線9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防災減災及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貢獻。“虹云、鴻雁”等衛星互聯網星座新興業務深入論證,蓄勢待發。
今年,我國還將迎來長征五號復飛、嫦娥五號從月球采樣返回等一系列重大航天活動,計劃實施高分七號、北斗導航、中巴地球資源衛星等重大工程任務以及天琴一號等空間科學衛星發射任務。
傳承航天精神:“越奮斗才會越強大”
實踐證明,偉大事業都始于夢想、基于創新、成于實干。
“中國航天事業正是夢想、創新與實干的結合,是傳承和發揚航天精神的結果。”在第四個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我國首位進入太空的航天員楊利偉深有感觸地說。
前不久,楊利偉與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錢學森之子錢永剛、“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等,來到中國空天防御事業發祥地——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共同見證國內首座錢學森與任新民、屠守鍔、黃緯祿、梁守槃“航天四老”雕像落成。
楊利偉說,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再到“北斗、探月”,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取得突破的秘訣便是始終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
如今已90多歲高齡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高級顧問、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履謙親歷并參與了中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由大向強的奮斗歷程,他說:“航天事業無疑是一項高技術、高風險、高挑戰的事業。現在我們可以自信地說,我們已經邁上國際一流水平。”
億萬顆心,牽掛航天;千萬雙手,托舉航天。中國航天事業的背后,既離不開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也離不開無數個人“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
“中國航天事業的成功從不是一蹴而就、敲鑼打鼓就輕輕松松實現了的,而是在艱難困苦中,奮斗淬煉出的‘烈火真金’。無論站得多高、飛得多遠,都不能躺在功勞簿上,越奮斗才會越強大。”張履謙說。
“實現國家強盛、民族復興、人民富足,航天精神是我們永遠離不開的寶貴財富。”錢永剛說。
4月20日22時41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44顆北斗導航衛星。這是北斗三號系統的首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據了解,衛星進入工作軌道并進行一系列在軌測試后,將與此前發射的18顆中圓地球軌道衛星和1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進行組網。 新華社發(郭文彬 攝)
共享發展成果:航天創造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
璀璨的煙花綻放在湘江之濱,古老中國火藥煥發出的精彩與新中國航天事業的成就交相輝映。今年航天日主場活動在紅色熱土湖南省長沙市舉行,系列活動中,一場名為“中國/聯合國 航天助力可持續發展”的大會吸引了中外嘉賓的目光。
在長沙,來自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匯聚一堂,共同探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未來。國家航天局主持發布《中國航天助力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聲明》,“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閃耀星城長沙。
此前,國家航天局還在北京向全世界發布了嫦娥六號及小行星探測任務的合作機遇公告,并向在嫦娥四號探測任務中共同合作的荷蘭、瑞典、德國三國交接了科學載荷探測到的科學數據,中國航天的大門再次向世界敞開,航天國際合作的步伐更加堅定。
近年來,觀“風云”、知天象,用“北斗”、不迷茫……越來越多的航天高科技正悄然幻化成“身邊的科技”,不斷便捷百姓生活;同時,航天技術也正通過高分專項、航天云網等創新平臺,服務國民經濟建設、賦能各行各業,讓全民共享航天發展最新成果。
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表示,中國在積極推動深空探索和科技創新不斷發展的同時,始終高度重視與國際同行的交流與合作,將繼續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向全球張開雙臂,擴大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同世界各國一道,推動人類科學事業發展,讓航天探索和航天科技成果為創造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貢獻力量。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