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北斗三號最后一顆全球組網衛星成功發射,標志著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
>>北斗之最
歷經20載 發射55顆衛星
終于組成我國規模最大
覆蓋范圍最廣
性能要求最高的衛星系統
性能可比肩美國的GPS
>>有多重要
中國擁有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衛星導航系統
將大大提升國防安全及通信、電網、金融等行業的安全穩定
>>服務你我大眾生活:
我國新入網智能手機70%以上提供北斗服務
共享單車、軟件打車、快遞查詢等
交通運輸領域都離不開它的定位導航
金融交易:授時服務可提升交易的可行性和可追溯性
其他領域:大型基建、減災救災、氣象預報、應急搜救、農林牧漁等也有它的身影
>>有啥絕活
星間鏈路技術:各衛星間可以彼此通信聯絡
短報文系統:通過衛星實現天地雙向通信
國際搜救:可參與國際合作的應急救災工作
>>“陜西科技”
衛星載荷研制、運載火箭動力
配套星載計算機和星載電源
北斗這些相關科技都有“陜西烙印”
經歷些許波折后,北斗三號最后一顆全球組網衛星23日上午順利升空。
作為北斗全球系統的“收官之星”,這顆衛星的成功發射,標志著北斗全球導航系統的星座部署提前半年圓滿完成。自20世紀北斗工程啟動以來,中國北斗人秉承“中國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的發展理念,在具備亞太地區區域服務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建成了覆蓋全球的衛星導航網絡,由光耀亞太到覆蓋全球,中國衛星導航事業就此掀開了嶄新的篇章。
四大導航
美國GPS
1994年正式建成,此后持續換代升級
全球定位精度水平9米,高程15米
俄羅斯格洛納斯
1995年實現完整星座部署,一度停止后重啟
全球定位精度水平10米,高程20米
歐洲伽利略
2016年提供初步導航服務,2020年全面建成
全球定位精度水平7.5米,高程15米
中國北斗
2018年基本系統完成建設,2020年全面建成
全球定位精度10米(水平、高程)
亞太地區定位精度5米(水平、高程)
北斗三號最后一顆組網衛星發射成功
因技術原因推遲一周發射的北斗三號最后一顆全球組網衛星,23日上午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重啟”發射后成功布陣太空,我國提前半年全面完成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這顆衛星經過一系列在軌測試入網后,我國將進行北斗全系統聯調聯試,擇機面向全球用戶提供完整的全天時、全天候、高精度全球定位導航授時服務。
當日9時43分,01指揮員尹相原下達點火口令后,乳白色的長征火箭托舉著衛星緩緩升空。這次發射一波三折。之前,因2次航天發射任務失利,發射時間由5月調整至6月;6月16日,因臨射前發現產品技術問題,發射再次推遲一周。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36次飛行。時至今日,我國共組織44次北斗發射任務,用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先后將4顆北斗一號試驗衛星、55顆北斗二號和北斗三號組網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成功率達100%。
衛星經過約30分鐘的飛行,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隨后,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宣布,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北斗系統是我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全球唯一由3種軌道衛星構成的導航系統,2009年正式啟動北斗三號系統建設,2017年11月成功發射北斗三號首組雙星。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特殊環境下,北斗工程全線在組網任務和疫情防控兩條戰線“雙線作戰”,按期順利完成最后兩次發射任務,全球星座部署完成時間比原計劃提前半年。目前,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國家都開始使用北斗系統。
我國自20世紀后期開始探索適合國情的衛星導航系統發展道路,逐步形成了“三步走”發展戰略:2000年底,建成北斗一號系統,向中國提供服務;2012年底,建成北斗二號系統,向亞太地區提供服務;2020年,建成北斗三號系統,具備完整全球服務能力。
北斗組成
空間段
●地球靜止軌道衛星
●傾斜地球軌道衛星
●中圓地球軌道衛星
地面段
●主控站
●時間同步/注入站
●監測站等
用戶段
●芯片
●模塊
●天線
●終端產品
●應用系統
●應用服務等
“陜西科技”助力北斗三號全球組網
北斗三號“收官星”將與其他已經在軌的29顆北斗三號衛星完成組網,后續將全面建成北斗全球導航系統。
航天五院西安分院:承擔20顆星全部有效載荷研制
北斗三號“收官星”是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承擔了該衛星全部有效載荷的研制任務。
北斗三號全球導航系統共有30顆組網衛星,西安分院為其中的20顆衛星提供了全部的有效載荷系統,包括導航載荷、報文通信載荷、全球搜救載荷等全部8大類有效載荷。
北斗三號衛星的有效載荷達到了100%部件級國產化的水平,是中國人在科技領域自主創新的典范。
航天六院:液體動力再次托舉北斗升空入軌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由長三甲、長三乙、長三丙三型火箭組成,承擔了北斗衛星的全部發射任務,位于西安城南的航天六院研制生產的75噸級和4.8噸級常規發動機、8噸級氫氧發動機,分別承擔著火箭的助推和一級動力、二級動力、三級動力。航天六院研制的姿控發動機系統、“遠征一號”上面級發動機、衛星490牛發動機和推進系統,分別為箭體姿態調整、衛星精準入軌等提供了貼心服務。根據每次發射的不同功能需求,航天六院為執行任務的三型火箭配備了不同的動力組合,為確保火箭成功發射、北斗衛星精準入軌提供了穩定可靠的動力源泉。
航天九院771所:為北斗三號配套星載計算機和星載電源
位于西安的航天科技集團九院771所,為北斗三號項目配套了星載計算機、星載電源,對北斗三號系統按時成功完成全球組網發揮了重要作用。據771所工作人員介紹,北斗三號衛星星載計算機,是771所研制的首批高軌道、長壽命衛星計算機,在軌負責衛星平臺信息處理、軌道數據采集、衛星姿態控制、星上時間管理以及各種飛行任務管理和數據處理工作,是整星核心設備。
771所還為北斗三號工程共配套了9個型號161臺套電源產品,為自主運行、測控、姿軌控等多個分系統單機提供二次電源供電。其中,相控陣電源是771所為北斗工程相控陣雷達研制的專用電源。為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北斗任務配套的電源項目,有擴頻應答機電源、遙測終端電源、遙控終端電源,星敏感器電源和二次電源組件。這些電源產品基本實現了全國產化。 記者 馬虎振/文 張杰/圖
身邊北斗
70%
我國入網智能手機,70%以上提供北斗服務
7億
采用北斗兼容型芯片的終端產品社會總保有量超7億臺(套)
1億
截至2019年底,北斗導航型芯片、模塊等基礎產品銷量已突破1億片
650萬
國內超過650萬輛營運車輛已應用北斗系統
120
已出口120余個國家和地區
3450億
2019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3450億元
1萬
全球7萬余只漁船和執法船安裝北斗終端,累計救助1萬余人 制圖/白晨
北斗衛星全球組網帶來哪些便利
隨著北斗衛星的全球組網,“北斗”將如何推動生產方式變革和商業模式創新?又會為人們的生活帶來哪些便利?
70%以上中國智能手機已有北斗服務
“高大上”的北斗導航,已經不知不覺“飛入尋常百姓家”。據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透露:“在中國入網的智能手機里面,已經有70%以上的手機提供了北斗服務。”
如果仔細留意,其實不難發現,天上的北斗不僅與手機相連,我們日常生活很多地方都有它相伴。自2000年我國發射第一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以來,歷經20年建設發展,北斗系統已經廣泛應用于國計民生各個領域。
當你還在為找不到共享單車或不確定哪里能停車而煩心,北斗衛星提供的定位服務已經在幫你。哈啰出行數據算法首席科學家劉行亮告訴記者,目前,全國超過360座城市的哈啰單車已全線適配北斗。每輛哈啰單車的智能鎖內均包含北斗定位裝置,智能鎖接收北斗衛星信號,向哈啰數據中心發送車輛定位信息。
多家電子商務企業配送員應用北斗手環
未來,隨著北斗全球系統建成,“中國北斗”將進一步造福全球,也將更加廣泛而深刻地影響人們的生活。
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介紹,北斗系統大眾服務發展前景廣闊。基于北斗的導航服務已被電子商務、移動智能終端制造、位置服務等廠商采用,廣泛進入中國大眾消費、共享經濟和民生領域,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
在電子商務領域,國內多家電子商務企業的物流貨車及配送員,應用北斗車載終端和手環,實現了車、人、貨信息的實時調度;在智能穿戴領域,多款支持北斗系統的手表、手環等智能穿戴設備,以及學生卡、老人卡等特殊人群關愛產品不斷涌現,得到廣泛應用。
北斗導航型芯片、模塊等產品銷量過億
據統計,2019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3450億元。北斗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融合發展,正在構建以北斗時空信息為主要內容的新興產業生態鏈,并正在成為北斗產業快速發展的新引擎和助推器,推動著生產生活方式變革和商業模式的不斷創新。
經過多年發展,北斗已形成完整產業鏈,北斗基礎產品已實現自主可控,國產北斗芯片、模塊等關鍵技術全面突破,性能指標與國際同類產品相當。多款北斗芯片實現規模化應用,工藝水平達到22納米。截至2019年底,國產北斗導航型芯片、模塊等基礎產品銷量已突破1億片,國產高精度板卡和天線銷量分別占國內市場30%和90%的份額。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所屬航天系統公司依托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精度衛星定位授時技術與自主研制的高精度多模衛星導航芯片,為電信設備制造商、基礎設施管理部門、銀行和金融企業等提供高精度定位授時技術產品與服務解決方案。該公司累計開發北斗多模導航芯片6代10余款,形成了高精度授時、差分定位和組合導航等多樣化產品型譜,已應用于交通、物流、司法、公安等眾多領域,年出貨量超200萬片。
36個中心城市約8萬輛公交用北斗導航
小到一頂安全帽,大到交通運輸、農林牧漁……北斗系統提供服務以來,已在交通運輸、農林漁業、水文監測、氣象測報、通信時統、電力調度、救災減災、公共安全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福建廈門220kv李林變電站建設現場,記者看到,現場工作人員戴的安全帽和以往不同,帽檐下方多了許多小按鈕,這是集成了北斗高精度授時定位模組的安全帽。北斗高精度授時定位模組讓包括安全帽在內的一批傳統安全工具都具有了強大功能。工作人員介紹,安全帽還集成了包括一鍵拍照實時上傳功能,可讓后臺安全監督人員第一時間了解現場施工情況,還有緊急狀態自動報警、一鍵求救、照明等許多實用的安全功能。
在交通運輸方面,北斗系統廣泛應用于重點運輸過程監控、公路基礎設施安全監控、港口高精度實時定位調度監控等領域。截至2019年底,國內超過650萬輛營運車輛、3萬輛郵政和快遞車輛,36個中心城市約8萬輛公交車、3200余座內河導航設施、2900余座海上導航設施已應用北斗系統。
交通運輸部有關負責人介紹,當前北斗系統在道路營運車輛、郵政快遞運輸車輛、公務船舶等重點領域持續擴大應用規模,覆蓋到666.57萬輛道路營運車輛、5.1萬輛郵政快遞運輸車輛、109座沿海地基增強站、300架通用航空器,并在首架運輸航空器上安裝使用北斗系統,實現零突破。 本組稿件除署名外綜合新華社、央視等
北斗之最
我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我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覆蓋范圍最廣、性能要求最高的巨型復雜航天系統
獨創『三種軌道』混合星座
全球首個提供三頻信號服務
北斗特色
高軌衛星更多
抗遮擋能力強
提供多頻點導航信號
提高服務精度
創新融合導航與通信功能
系統功能高度集成
>>名詞解釋
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北斗三號“收官星”是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也被親切地稱為“吉星”,在北斗三號全球導航系統中,共有3顆“吉星”,它們距地面3.6萬公里,是北斗三號系統中功能最強、信號最多、承載最大、壽命最長的衛星。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由地球中圓軌道衛星、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和地球靜止軌道衛星三種不同軌道的衛星組成,包括24顆地球中圓軌道衛星,3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和3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
>>延伸閱讀
我國北斗系統建設發展歷程
1994年,北斗一號系統建設正式啟動,到2003年共發射了3顆地球靜止軌道(GEO)衛星,使我國實現衛星導航從無到有,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之后第三個擁有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2004年,北斗二號系統建設啟動,創新構建了中高軌混合星座架構,到2012年完成了14顆衛星的發射組網,在兼容北斗一號有源定位體制的基礎上增加了無源定位體制,實現了從有源定位到無源定位。不僅服務中國,還可為亞太地區用戶提供定位、測速、授時和短報文通信服務。
2009年,北斗三號系統建設啟動。到2020年,共完成了30顆組網衛星發射,后續將全面建成北斗三號系統。進一步提升性能、擴展功能,為全球用戶提供定位導航授時、全球短報文通信和國際搜救等服務,和區域短報文通信服務。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