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陜西·西安智慧法務”發展大會,展示了今后西安運用互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參與社會公共法律服務的新“法寶”。資料圖片
在線選律師,在線與律師視頻會面……隨著全國首家互聯網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的正式啟用,“互聯網+”的觸角已經伸到了法律領域。
2018年9月,司法部印發《關于深入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了2019年底前要實現的目標:公共法律服務實體、熱線、網絡平臺基本融合,全部公共法律服務事項可通過網絡平臺辦理,匯聚形成公共法律服務大數據。新年已至,目標實現得如何?
新技術激發新需求
公共法律服務,是為了使公民的合法權利得到保障、政府部門為其提供最基礎的法律服務以及法律產品的行為。事實上,憲法中規定了中國公民享有生存權等多項基本權利,公民可以運用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維護自身權益。
網絡技術發展激發公共法律服務新需求。信息化時代,網絡已經成為民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手機也成為了人們出門唯一的“行李”。一些不能在手機上找到入口的服務,人們會因其不便從而產生抱怨。公共法律服務領域亦是如此。遇到法律問題,人們第一個想到的不是上門找律師,而是求助于網絡。
面對如此的發展趨勢,公共法律服務與互聯網的融合勢在必行。
司法部部長張軍指出,推進“互聯網+”公共法律服務,有利于徹底改變司法行政公共法律服務業務不協同、地域不均衡、發展不充分、供給不到位等問題。通過建起法律法規知識庫、案例庫和提供網上咨詢服務,有力推動全社會更加自覺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解決發展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養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觀念,促進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的提升。此外,互聯網與公共法律服務的有機融合,在更好地便民利民的同時,也有利于檢驗、倒逼司法行政各項工作上層次上水平。
無人律所遠程服務
全國首家互聯網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已于2018年在江蘇省太倉市正式向老百姓敞開大門。該中心通過智慧小司機器人、自主服務一體機、無人律所崗亭等先進設備,實現了“無人律所,遠程服務”的暢想。
以前,老百姓一旦遇到法律問題,總是很頭疼。找律師,不知道哪家律所的哪位律師好;辦公證,需要跑上三五趟,花上一禮拜的時間才能辦完。如今,這些事都能在一天內解決。
居民只需要攜帶二代身份證,在自助機上通過驗證注冊后,點擊想要咨詢的法律問題領域,平均6秒內就可以享受遠程視頻法律咨詢服務,在全國8800位律師中選擇適合的一位進行在線溝通。還可以幫助市民精確計算訴訟費、工傷賠償、交通事故賠償等費用,為用戶提供起訴狀、離婚協議、各類合同書等常見文書模板的查看與下載服務。
該互聯網公共法律服務中心還設置了4大遠程服務平臺。“云”公證室,通過電腦視頻為居民提供遠程公證服務,無需親自跑腿便可享受相應服務;“云”調解室,通過視頻接受調解專家的遠程指導,甚至當事人可直接視頻接受專家調解;12348話務熱線,為居民提供及時專業的法律問題咨詢服務;“云”會見室,看守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通過視頻會見辯護律師,服刑人員直系親屬也可在遠程會見室跟服刑人員進行視頻會見。
省時省力私人定制
除了無人律所,廣州中山市公證處在“互聯網+”領域的探索也值得借鑒。2017年8月,“中山公證”微信平臺上線,市民通過關注該公眾號就能預約申請25項公證服務。上傳相應文件,后臺審核通過后,市民只需要跑一次到現場繳費就可以領取公證書。不久,中山市公證處又在微信城市服務平臺上開通了公證服務項目,實現了微信城市服務功能公證申請與公證辦證系統的無縫對接。市民無需下載App(應用程序),也無需關注公眾號,通過微信城市服務的入口即可享受公證業務的移動受理、預約、查詢和辦理等全方位服務。
中山市司法局公律司鑒科科長譚彥清介紹,除了在線公證申請,2018年6月,中山市公證處還引入了“公證云”平臺。該平臺具有電子數據公證保管功能,市民可隨時隨地用手機錄音、拍照、網頁截取等并上傳到平臺,系統會自動、實時將數據加密存儲于公證機構服務器中,為當事人在解決各種糾紛時提供及時、有效的證據保存服務。
互聯網與公共法律領域的結合還處于起步階段,發展空間大,但也存在諸多不足。業內人士分析,目前中國執業律師僅36.5萬名,難以滿足龐大的市場需求。由于經濟發展尚不平衡,偏遠地區、貧困地區的老百姓對互聯網熟悉程度不高,公共法律服務難以深入。
公共法律服務與互聯網的融合,有利于更好地以法惠民。張軍表示,司法部門要更新理念,明確這項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服務而不是意在管理,切實運用好新技術,使任何人遇到任何法律問題,都可以足不出戶,隨時隨地獲得私人定制、時刻在線、精準普惠的法律服務。(徐佩玉)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