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傳媒網訊 (記者 馬磊)“2018年,全省接待境內外游客6.3億人次,同比增長20.54%;旅游總收入5994.66億元,同比增長24.54%。”5月28日,在陜西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上,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廳長任宗哲作了《關于全省旅游產業發展情況的報告》。
突出傳統文化的現代解讀 旅游資源的現代打造
報告指出,目前全省共有A級景區454家,其中5A級9家,4A級110家,旅游直接就業占全省就業總人數的12.33%;旅游業直接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11.23%;旅游業直接稅收占全社會稅收總額的9.27%。2018年,全省在建重點旅游項目1155個,完成投資額1495.1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5.5%和18.5%。預計2019年全省新建、改建重大文化旅游項目1300個,總投資達到1500億元。
陜西先后打造了傳統年俗現代展示的“西安年·最中國”,基于延安紅色旅游資源創作的《延安保育院》,以歷史文化資源為基礎的《長恨歌》,讓游客參與表演的《法門往事》等形式新穎、各具特色的文旅品牌和精品演出,通過文化創意和高科技手段,將文化和旅游資源有機融合,激活旅游資源,受到游客青睞,獲得市場與口碑雙豐收。
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三成農村人口因旅游發展獲益
報告指出,2018年全省鄉村旅游接待境內外游客2.48億人次,同比增長22.5%,旅游收入348.9億元,同比增長26.6%。全省旅游帶動脫貧和惠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9萬人,寧陜、嵐皋、柞水等旅游脫貧模式在全國或全省推廣,嵐皋“三彩閣”、袁家村合作社、大水川景區帶動旅游扶貧經驗入選文化和旅游部旅游扶貧示范案例。因旅游而獲益的農村人口占農村總人口的30.14%,旅游收入占農村居民全部可支配收入的15.40%。
國內外叫得響的精品景區路線少 旅游消費還有很大潛能
報告同時指出,全省旅游業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橫向比陜西旅游業發展水平與旅游資源在全國的地位還不匹配,在國內外叫得響的精品景區、線路還不多;旅游業態特別是休閑度假產品還不豐富、品質內涵還不夠高、公共服務還不夠完善、旅游市場秩序還不優、旅游品牌整體形象還不突出;旅游和其他產業的融合還不夠深入,“旅游+”融合發展方式、范圍和深度有待創新;陜北、陜南、關中三大板塊旅游發展不平衡,旅游消費增長、引擎功能、綜合帶動作用還有很大潛能可以釋放。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