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夏天,不只是艷陽高照,還有不時席卷沿海各地的臺風天。下面,就來聽聽專家介紹那些助力天氣預報準確率提升的“高科技”吧,正是它們在極端天氣到來前,為公眾通風報信,保駕護航。
臺風是夏季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現象,它雖能緩解高溫伏旱,補充淡水資源,但與之相伴的巨大風力、猛烈暴雨以及風暴潮,也給沿海地區帶來巨大災難。近幾年,借助集合天氣預報模式及衛星觀測等技術的進步,我國臺風預測路徑誤差正在不斷縮小。
“過去,臺風預報全憑主觀判斷;現在,我們采用客觀預報方法,依靠數值天氣預報,形成與國際接軌的臺風強度分析流程。”中國氣象局臺風與海洋預報中心首席預報員許映龍介紹,尤其是在多集合預報模式系統的集成訂正技術建立后,我國能夠獲取最新實況定位,并在臺風路徑集合預報中優選出一定數量的樣本。這種通過分析評估少數樣本的“平均成績”得出的預報,自然要比單純的集合預報效果更佳。
此外,地面觀測臺站的預報技術得以更新換代,背后少不了衛星數據鼓勁撐腰。特別是今年5月1日起,風云四號衛星正式投入業務運行,向國內和國際用戶提供數據和產品,未來的臺風定位、定強將擁有更為可靠、精細的觀測資料。
“國際上評價一個國家的臺風預報水平,主要是依據臺風路徑預報誤差。2012年,我國24小時臺風路徑預報誤差首次低于百公里大關,目前已達到60公里左右,預報水平有了明顯提升。”許映龍說。
與此同時,基于臺風影響的預報也在循序開展,比如對大風帶來的破壞性預估。許映龍介紹,2014年7月18日,超強臺風“威馬遜”登陸海南文昌,這是1949年以來登陸我國的最強臺風。當時,由于預估到臺風登陸點的破壞力極強,海南省氣象臺建議相關部門提前撤離登陸點方圓25公里內居住在瓦房、危房內的群眾。在臺風登陸前3個小時,當地成功轉移了18萬群眾,避免了更大損失。
除了臺風,夏季的極端暴雨、洪澇、高溫等氣候事件也給國民經濟和生產生活帶來巨大損失。據統計,我國70%的自然災害都是由氣象災害造成的。其中,氣象災害大部分又是由極端氣候導致的。1991年以來,暴雨、干旱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每年造成我國經濟損失約3000億元。
“極端氣候的監測和預報意義重大。好在2010年,中國極端氣候事件監測預測業務系統開始運營,通過建立一套指標體系,它可以監測區域范圍內的所有極端天氣事件。”國家氣候中心首席科學家李維京告訴記者,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已被確定為世界氣象組織亞洲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監測評估中心,監測能力得到國際肯定。
不僅如此,該業務系統在極端天氣事件歸因方面還做了大量研究,建立了極端旱澇預測的理論和方法;特別是對于極端事件和氣候變化的關系方面,有了清晰認識——在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事件越來越頻繁,相關研究已有定量。由于我國屬于季風氣候,可以說,旱澇影響是每年最主要的氣候事件。過去幾年間,旱澇預測留下了許多成功案例,比如成功作出2015年至2017年主要多雨帶在南方的預測判斷,等等。
“以前,我們對于極端天氣事件的評估都在事后;現在則把預測和影響評估相結合,形成災害預測。除了預測哪兒干旱、哪兒多雨,還會預測旱、澇等天氣事件將對公眾生活產生怎樣的影響。”李維京說。
氣象工作者們除了探尋短期內風霜雨雪、陰晴冷暖的變化外,也在努力看得更遠,把預報技術轉化為持續服務民生的硬實力,北京市氣候中心副主任杜吳鵬就是其中的一員。杜吳鵬介紹,他們針對城市建設項目開展氣候服務,一方面是為了保證建筑物能適應當地極端氣候條件,同時有效利用光、熱、水等氣候資源;另一方面,減緩項目實施可能對城市氣候資源造成的破壞,以防局地氣候惡化。
“我們在城市規劃中就引入了氣候服務——基于對城市細致空間氣候環境的分析,并將其‘轉譯’成規劃建議圖,既能預防或減輕城市化帶來的氣候問題,也能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出規劃和調整建議,從而達到緩解城市氣候問題的目的。”杜吳鵬相信,隨著氣象技術進步和應用領域拓寬,氣象服務對于城市發展、運行和規劃布局等方面的支撐力還會更強。(記者 郭靜原)
編輯: 楊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