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與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統籌考慮、系統謀劃、一體推進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據市委、市政府《關于挖掘秦嶺北麓(西安段)生態和人文價值助力打造世界人文之都的實施方案》安排,西安市資源規劃局編制完成了《秦嶺北麓(西安段)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傳承總體規劃(2023—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對秦嶺北麓(西安段)區域文化遺產資源進行了普查整理,并提出了遺產保護的指引要求。
針對《規劃》,記者專訪了西安市資源規劃局有關負責人,就大家關心的問題進行了詳細解讀與說明。
為什么要編制《規劃》?
填補規劃空白短板
目前,秦嶺北麓(西安段)區域主要以《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為保護管控依據,針對的是自然生態環境要素的保護。已施行的《西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0—2035年)》的重點在于中心城區范圍,需要補充秦嶺北麓區域相關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管控內容,亟待開展全面資源普查和保護傳承研究工作。
本次《規劃》有效彌補了秦嶺北麓區域目前所面臨的文化資源底數不清、統籌保護路徑模糊、活化傳承引導不足等短板,填補了在秦嶺北麓(西安段)的特定區域、文化資源保護的特定領域、總體層面的特定層級的規劃編制工作空白,是補齊上述短板的重要舉措,也是進一步推動秦嶺北麓區域文化資源保護傳承的重要依據。
《規劃》編制的依據是什么?
多方銜接確保科學合規
本次《規劃》編制嚴格遵守《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同時與《西安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西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0—2035年)》《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相關規劃中關于保護對象、保護措施、數據坐標等內容進行了充分銜接,并廣泛征詢了省級有關部門、市級有關部門、沿山區(縣)政府以及多領域專家學者意見,確保了本次《規劃》內容的科學、合規。
《規劃》主要內容是什么?
分類施策共保自然和文化遺產
《規劃》基于新時期關于自然與文化遺產統籌保護要求,形成以秦嶺北麓(西安段)文化資源保護現狀問題為導向的工作思路,進而在對區域文化資源底數進行全面摸查并形成電子檔案的基礎上,從梳理價值特色、明晰保護要求、制定管控引導、提出保護傳承策略、構建保障機制等幾個主要方面開展編制研究工作,力求實現“創新資源保護利用,傳承秦嶺歷史文化,打造自然與文化遺產統籌保護利用示范地”的愿景目標。
如何實施保護管控?
明確區域內文化資源“有哪些”“在哪里”“怎么管”
《規劃》針對不同類型歷史文化資源提出差異化的保護要求,嚴格落實現行法律法規及政策規定,并對整合后的資源類型補充細化保護要求,凸顯秦嶺北麓區域文化與自然遺產融合共保的特色。同時,《規劃》通過“名錄”“坐標”“指引”等措施,明確了區域內文化資源“有哪些”、“在哪里”、“怎么管”,而且對不同區域制定了分類指引要求,特別是對文化遺產與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線重疊的區域,在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和文件要求基礎上,還補充提出了必要的正負面指引,既能夠保護好文化遺產、又不影響生態環境和農業發展需要。
如何彰顯秦嶺區域價值特色?
挖掘資源稟賦促進融合發展
《規劃》深入挖掘自然與文化遺產資源稟賦,系統梳理歷史發展脈絡及文化價值,針對價值突出且具備活化展示可行性的文化資源,在法律法規允許范圍內,鼓勵開展文化研學、非遺體驗等文化活動,促進社會公眾對秦嶺文化價值的理解和認知。同時,《規劃》積極推動區域鄉村發展,落實國家關于鄉村振興戰略的相關要求,鼓勵培育傳統手工、特色民宿等符合區域鄉村實際情況的綠色業態,促進農、文、旅的深度融合,也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積極踐行。
《規劃》如何實施落地?
上下協同 動態管理 強化銜接 推動信息化建設
秦嶺北麓(西安段)文化資源底數大、范圍廣、要求多,故本次《規劃》將在市委、市政府統籌領導下,由市級有關部門和沿山區(縣)政府結合各自職能分工,共同配合組織實施。
后續工作堅持“屬地負責、部門協同”的原則,重點開展建立資源調查的動態長效機制,加強銜接傳導、推進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的信息化建設三個方面工作。即沿山區(縣)政府定期巡查并及時上報符合保護要求的資源點,協助市級相關部門開展評估和認定工作,按照“應保盡保”的原則及時補充保護名錄;將《規劃》中歷史文化資源對象、保護范圍以及指引要求,與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及相關規劃進行銜接和納入,確保保護管控內容得到全面、完整的落實;將保護對象、范圍等規劃成果轉化為空間矢量數據成果,助力沿山區(縣)政府及相關部門開展相關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工作,提升區域社會、經濟、文化和生態的綜合效益。
首席記者 龔偉芳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