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第九屆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暨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如約開幕。展會現場猶如一個“全球好物”的盛大秀場,而其中的“陜西好物”格外搶眼。在一只只玩偶的針腳里、在一張張秦川牛的剪影里、在一幅幅剪紙的華服里……藏著陜西人創新的智慧與傳承的豪情。正如一位陜西非遺傳承人所言:“‘小而美’的產業,同樣能舞動全球大市場。”
據了解,第九屆絲博會首次在省際合作展設置“陜品好物·陜西臻品”專區和“外貿優品中華行”專區。在這里,“陜西好物”與“陜西故事”彼此交融,“小玩意兒”們早已超越商品本身,成為一張張亮麗有力的名片。
絕對吸睛的“毛絨海洋”
走進第九屆絲博會外貿優品中華行展區,一片柔軟蓬松的“毛絨海洋”瞬間吸引了大家的眼光——在陜西省安貝斯玩具科創有限公司的展位上,憨態可掬的龍年春晚吉祥物“龍辰辰”、顏色變換多端的愛心熊等玩具公仔整齊陳列,幾名觀眾正舉著手機與這些萌態可掬的毛絨玩具合影。“沒想到毛絨玩具還能這么潮!”一位年輕游客驚嘆道。
展區C位的“龍辰辰”玩偶無疑是焦點。這只由央視總臺文創設計的吉祥物,縫合面多達60余個,是普通玩具的2-3倍。燈光下,高克重鉆石絨面料折射出細膩光澤,龍須、鱗片通過滲透生化印刷技術立體呈現,連眉毛的3D弧度都纖毫畢現。“傳統工藝做不出這樣的效果,我們從繡花到貼繡用了5道工序,相當于額外再做一個小玩具。”展位負責人介紹說。據了解,這款玩偶由揚州與安康兩地團隊協作完成,歷時20余次改版,最終在蘇陜工人的日夜趕工下生產了70萬-80萬只,成為兩地產業協作的“年度爆款”。
“這些玩具的填充材料PP棉,都是十分環保的材質!”展位工作人員說道。據介紹,公司的玩具產品已遠銷至8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證明了玩具制作的環保高標準受到國際認可——因為國外對于玩具有著更為嚴苛的環保標準。
一眼驚艷的“紙上霓裳”
第九屆絲博會陜西甄品展區內,人群簇擁著一襲流動的“紙上霓裳”——寶雞市級非遺剪紙傳承人王社平的女兒身著鳳凰戲牡丹剪紙漢服,頭戴同款剪紙帽,耳墜金魚剪紙耳環,引得觀眾舉起手機爭相記錄這“剪紙穿上身”的驚艷造型。
“傳統剪紙多貼在窗上,但我想讓它們‘穿’在人身上舞起來。”王社平撫摸著衣襟上的紋樣笑道。這套耗時半月余的漢服,每片剪紙需經多道工序,稍有不慎便會前功盡棄。
“40年前握剪刀是為補貼家用,如今是想把老祖宗的手藝‘剪’給世界看。”王社平向圍觀者講述著自己的故事——從騎著自行車往返鳳翔縣接訂單的農婦,到帶著剪紙作品登上電視臺的巧娘,再到社區課堂間帶領留守婦女共同致富的傳承人。
以前是王社平自己帶著剪紙作品四處展覽,如今女兒也加入到剪紙傳承里來,當她身著剪紙漢服走過展館通道,衣袂間的鳳凰與牡丹在燈光下流轉生輝,恍若古老文明與現代審美的時空對話。“非遺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她撫摸著耳朵上的金魚耳環輕聲道,“只要肯給傳統插上創新的翅膀,‘小剪刀’也能剪開大市場。”
牛皮上的“耳畔非遺”
當古老的皮影技藝遇上耳環會產生怎樣的火花?在陜西甄品展區內的汪氏皮影展架上,數對皮影耳環如星火搖曳。“沒想到皮影還能這么戴!”一位身著漢服的女孩將皮影耳環在耳畔比劃。
燈光下,牛皮薄如蟬翼,雪花紋細若發絲,魚鱗甲紋層層疊疊。“這是‘推皮走刀’的極致——左手推皮,右手執刀,刻無數刀才能雕出一對耳環。”展位工作人員指尖輕點耳環邊緣,向記者解釋道。
“以前的皮影只能躲在幕布后,現在它們要走進年輕人的生活。”談起耳環設計初衷,工作人員舉起一對蝴蝶耳環說道。如今汪氏皮影的“00后”傳承人黨飛華,將皮影與現代生活相結合,把年輕人喜歡的網文主角、動漫人物等制作成趣味皮影,吸引了大量年輕人的關注和喜愛。
展館內,路過的外籍客商無不對皮影工藝品連聲贊嘆。絲博會開幕兩小時之內,就有多位客商前來詢問合作。在非遺傳承面臨后繼無人、變現困境的當下,汪氏皮影大膽跨界聯名,從文創產品到潮流IP合作,將“小玩意”不斷推向“大市場”。
記者 劉驍華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