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閆智
旬陽市雙河鎮高坪社區女子護河隊隊長丁曉芬的手機里一直保存著這樣一組對比圖:一邊是2017年河道垃圾堆積的畫面,一邊是2023年水清岸綠的實景。
旬陽市雙河鎮是山區農業大鎮,西岔河、潘家河交匯而過,再經蜀河口注入漢江,全鎮共有分支溪流120多條,水資源十分豐富。然而,前些年卻因人口聚集、環衛力量薄弱,河道成了“天然垃圾場”。
如今的雙河鎮,河道清澈見底、岸邊草木蔥蘢,這些變化的背后是女子護河隊長達8年的堅守。從最初的9人義務撿拾垃圾,到如今2000余人的隊伍規模,她們用雙手清理河道垃圾450多噸,讓雙河鎮成為遠近聞名的生態名鎮。
九朵“浪花”激起護河漣漪
提及女子護河隊的故事,還要從8年前講起。
2017年,高坪社區舉行慶“三八”茶話會,雙河鎮人大代表朱先萍提議:“晨跑時發現岸邊和河里的垃圾特別多,咱們姐妹義務撿垃圾怎么樣?”
“姐妹們,明天咱就去撿垃圾,就從咱家門口開始!”朱先萍話音剛落,立即有8人積極響應。
第二天清晨,朱先萍等9人身著紅馬甲、手拿編織袋和鐵鉗,出現在蜀河岸邊。她們義務撿拾垃圾的行為,也迅速引來村民的圍觀和非議。大家的冷言冷語像針一樣扎在隊員們心里,有人偷偷抹眼淚,想打退堂鼓。
“雖然是撿垃圾,但我們也是用實際行動改變周邊環境、美化家園。我們不要在乎別人怎么說,做好自己就行。”在相互鼓勵下,隊員們都堅持了下來,并成立了“義務清潔團隊”。就這樣,每月1日、15日,隊員們都會常態化開展清潔活動,風雨無阻。她們的手磨出了繭,臉曬得黝黑,卻把6.5公里長的河道清理得干干凈凈。
慢慢地,原本臭氣熏天的河岸變成了村民散步的好去處。環境變得越來越好,村民的意識也逐漸轉變,再也沒有人往河里傾倒垃圾了,原來嘲諷護河隊的人也加入到護河的隊伍中。8年來,護河隊常態化開展護河、巡河、環境整治等活動200多次,累計清理垃圾450多噸。
“最讓我感動的是,雙河鎮黨委政府積極推廣我們的做法,并注冊了‘秦巴紅’女子護河隊商標,全鎮19個村(社區)都組建了女子護河小分隊。”丁曉芬高興地說,在雙河鎮帶動下,旬陽市目前已成立護河隊44支,4000多人志愿護河,守護青山綠水。
從“義務清潔”到“義務護河”
2018年,隨著“河長制”全面推行,護河隊的隊員們意識到,護河不能只靠“蠻力”,更要講“章法”。于是,團隊主動向社區申請承擔蜀河河道的管護工作,名稱也從“義務清潔團隊”改為“女子義務護河隊”。
“從清潔到護河,簡單的名字變化,責任卻重了好幾倍。”丁曉芬說,以前是撿垃圾,現在得管水質、管河岸,還要管老百姓的環保意識。
為規范管理,護河隊制定了《護河隊自治章程》,明確了巡查制度、考核辦法和環保宣傳職責。護河隊把隊員分成19個網格小組,每人包聯6戶家庭,每月2次上門宣講垃圾分類,每季度開展“五好庭院”評比,庭院美、綠化美、廚廁美、室內美、身心美成為高坪社區新時尚。
“剛開始入戶,有人直接把我們往外推,說‘少管我家閑事’。”丁曉芬說,后來隊員們主動幫著群眾收拾院子,教大家把廚余垃圾做成堆肥,慢慢地,大家的觀念也變了。
為保障義務活動長期開展,護河隊與鎮政府建立了“黨建+河長制+志愿”聯動機制。每月的巡查日,護河隊員會和鎮級河長、專職護河員聯合巡河,發現情況立刻上報。
“有次暴雨沖垮了河岸,我們巡查時發現后,立即聯系相關部門,當天就設了警示牌,一周內就修好了護堤。”丁曉芬說,現在老百姓都說,護河隊比天氣預報還準,只要看到紅馬甲在河邊轉,準是有情況了。
“守河如守家”的最美志愿者
除了是護河隊成員,丁曉芬還有另一重身份——高坪社區衛生室村醫。從醫27年來,丁曉芬背著藥箱走遍了社區的溝溝坎坎,誰家老人有慢性病,誰家孩子該打疫苗了,她比任何人都清楚。
由于要兼顧本職工作和義務活動,丁曉芬平時十分忙碌。為支持她的工作,丈夫不僅主動承擔了家里的農活,還自掏腰包給隊員們買了統一的服裝和編織袋。
“剛開始我也不理解,覺得她每天累得夠嗆,還搭錢搭力。”丈夫說,“后來看到河道變清了,來村里旅游的人也多了,大家都說‘丁醫生辦了件大好事’,我這心里也跟著亮堂了。”
如今,丁曉芬的“雙重使命”成了社區美談。她給困難戶送藥時,總會順嘴提一句“別往河里扔垃圾”;給孩子們打針時,口袋里常常裝著自制的“環保小卡片”。在她的帶動下,社區的孩子們成立了“媽媽護河我愛家”小小志愿隊,主動打掃房前屋后和家庭衛生。
如今,高坪社區轄區的河道早已舊貌換新顏,2023年還被評為安康市“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示范村,女子護河隊的故事更是被拍成微電影在全國展播。丁曉芬也先后獲得“旬陽市優秀黨員”“最美生態環保志愿者”等榮譽稱號。
去年11月,丁曉芬從朱先萍手中接過“接力棒”,當選女子護河隊隊長。8年時光,丁曉芬從一名普通的鄉村醫生成長為女子護河隊的“領頭雁”,變的是歲月,不變的是那雙永遠沾滿泥土的膠鞋,以及每次巡河時掛在嘴邊的那句話:“守河如守家,只要我還走得動,就會一直走下去。”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