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陜西中考語文作文要求從校園之外的生活中,收集自己“美”的證據,寫一篇文章。材料以溫暖而樸素的筆觸,勾勒出新時代中學生溫情良善、從容自信的模樣。
記者采訪發現,不少考生都認為,此次作文題目不僅為他們提供了充分的表達空間,也成為青春成長的“自省窗口”,讓他們在梳理那些暖心故事之際“觀照自我”,汲取向上的力量。而老師們則表示,作文題目讓寫作回歸記錄與思考本質,既降低了創作難度,又賦予了考生自我認知的機會,實現了考試與成長的雙重價值。
考生感受:正確認識“自我之美”
6月21日上午11時許,在西安高新第三中學考點外,剛剛結束中考首場語文考試,考生們對此次中考作文題展開了討論。
命題聚焦生活、引導成長的設計,獲得考生肯定。西安高新區第四完全中學考生康同學認為,要以自信姿態展現獨特自我。考生陳同學表示,相較以往任務驅動型作文,此次命題范圍更為寬泛,“我覺得要聚焦校外生活實踐與個人成長,強調在生活點滴中挖掘‘美’,并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陳同學說。
“我拿到試卷后趕緊看了一眼作文題,發現素材里全是生活中的事,可以寫的內容太多了!”在西安市第六中學南校區考點外,西安翱翔中學考生李同學說,“這個作文題讓考生不用硬編故事,生活中就有很多親身經歷的事。寫完后我發現自己的閃光點真不少,而且經歷了這些事,我也漸漸長大、成熟了。”
采訪中,不少考生認為,素材中滿滿的生活細節,為他們的寫作打開了豐富思路,更讓他們在創作過程中實現了自我梳理與成長。“原來自己做過的那些平常事,能折射出尊重、包容這些品質,寫作文時像在重新認識自己。”一名考生說,她重新意識到這些小事里藏著的善意與擔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附屬中學考生王同學說,看到作文題里“外出打招呼”“廚房備餐”這些生活片段,他一下子就想起好多事。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展現出美好品質,只是一般不會刻意梳理。“作文逼著我‘回頭看’,我回憶起自己幫鄰居奶奶提菜、拿快遞,經常主動幫同學打掃教室和樓道衛生,發現自己其實挺棒的。”王同學說。
教學啟發:教師應更注重引導學生擁抱生活
碑林區教學能手、西安市第六中學初三年級語文教師袁江樂認為,今年的陜西中考作文題引導考生將視野聚焦在“校園之外”,關注“自己”,挖掘“美”,有助于促使學生觀察生活、熱愛生活,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真正實現“立德樹人”。
袁江樂說,作文提示語啟發考生:生活中的細節、關心家人的舉動、美好的品質德行、充滿文化自信的少年風采等,都是能夠展現“美”的角度。小切口,深立意,使人人皆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
“值得注意的是,題目明確劃定了選材范圍是‘校園之外的生活’。”袁江樂說,命題踐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導思想——貼近學生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抓住社會生活中常見但又值得深思的真實場景,創設新穎、有趣、內涵豐富的情境,設計多樣的問題或任務,激發學生內在動機和探究欲望。袁江樂表示,近年來陜西中考語文作文題越發注重發揮課程的育人導向作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對于一線教師來說,這是重要的教學啟示。
一方面,教師在教學中要以“語言運用”為基礎,打通“文化自信”“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等核心素養。另一方面,教師在重視課本內容的同時,還要培養學生觀察、感受自然與社會,樂于探索,勤于思考的能力。在作文教學上,名人事例或家國天下等方面的素材誠然能促使學生通過寫作汲取智慧,傳遞文化自信,但日后也應該更加注重引導學生擁抱生活,更好地發現美、表現美、創造美。
“這道作文題能幫助學生發現自我價值,實現對‘美’的重新定義,彰顯教育意義。”陜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初三年級語文學科備課組長梁婷婷認為,題目引導學生在校外生活尋找“美”的印記,打破傳統定義,將個人與家庭、社會、國家相連。在選材上,要求跳出校園,從家庭勞作、親友鄰里、文化自信等場景取材;立意上,需體現美在傳承、擔當與文化自覺;寫作時要避免空洞泛化,用具體事例展現“美”的內涵,忌用議論性文體。
首席記者程靜 記者王燕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