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9月2日電(記者白麗萍、徐皓夫)繪制彩陶元素的扇面、用黏土捏制彩陶、用衍紙材料制作彩陶紋飾……在蘭州市第三中學陶藝工作坊中,同學們圍繞“馬家窯彩陶”,玩出了新花樣。
2018年,蘭州市第三中學設置身邊的歷史——甘肅遠古彩陶“新解”校本課程,成立甘肅遠古彩陶“新解”藝術工作坊,廣受學生喜愛。
蘭州市第三中學教師李毅正在給同學們上陶藝課。新華社記者 白麗萍 攝
工作坊老師李毅從觀察、臨摹、研學、創新、運用五個方面設計課程,讓每個學生都能觸摸到身邊的歷史,“同時從家鄉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使其達到‘始于傳統,承以創新’的美育目標,更好地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她說。
2013年,李毅從寧夏大學美術教育專業畢業后到蘭州市第三中學擔任美教。起初,她曾為同學們重視主課、輕視美術課而苦惱。為了激起學生對美術課的興趣,她嘗試帶學生去馬家窯的發源地學習陶藝,到博物館感受彩陶文化。2020年,該校在此基礎上開辦陶藝工作坊,正式開展陶藝課程。
課余時間,同學們來到工作坊正在繪制陶罐花紋。新華社記者 白麗萍 攝
開學不久,不少學生趁課余時間來到工作坊,完成陶罐的花紋繪制。初三學生馬鑫博一有空余時間就來工作坊幫忙,有時需要畫彩陶的卷軸畫,但材料不足,馬鑫博便突發奇想,就地取材將廢棄的拖把桿制成卷軸模樣。還有小靜同學,為了更好展示彩陶之美,將平面的彩陶畫用折紙書的形式呈現出來。李毅說:“同學們圍繞彩陶主題進行創新的作品有很多,也經常啟發我不斷深入鉆研彩陶文化。”
通過多年的摸索,學校的彩陶課程已形成教學體系,分為繪制平面衍生紋樣、衍紙材料制作彩陶紋飾、超輕黏土還原彩陶、卡紙繪制立體鏤空紙藝彩陶,以及設計制作古風書簽和扇面等學習板塊。
工作坊墻面上貼滿了各年級學生的作品。新華社記者 白麗萍 攝
當初為什么選擇陶藝?李毅說,甘肅擁有歷史悠久的彩陶文化,彩陶形狀多樣,一是學生們可以在家鄉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二是通過動手臨摹制作等手段,讓學生的身體與心靈感受人類的進步和藝術的偉大。
現在工作坊墻面上貼滿了各年級學生作品,“整個工作坊的布局都是我和學生們一起設計完成的。在這門課中,我得到很多學生的正向反饋,覺得自己多年堅持上陶藝課是正確的選擇。”
在工作坊的展覽桌上擺放的歷史建筑模型。新華社記者 白麗萍 攝
在工作坊的展覽桌上,擺放著一棟棟木棍搭建和紙卷搭建的歷史建筑模型。現在李毅正在嘗試將陶藝課的知識和歷史、語文、生物等主課進行融合。“比如高一年級上《中國建筑的特征》課,我主動和語文老師合作,一起帶領同學們制作一些古建筑模型,讓學生在制作過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識,了解歷史文化背景,認識樓體的每一個結構、每一個紋飾圖案,使陶藝課發揮更大作用。”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