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發祥(中)為合作社社員提供養殖技術服務
□記者 李欣怡 王斌
“我是一名農民黨員,就應忠誠于自己的土地,不斷帶領身邊的群眾創業致富。”商洛市政協委員、洛南縣云蒙山綠色養殖合作社黨支部書記王發祥自從當選政協委員后,深感肩上的責任重大。
合作創業誠為本
2003年“8·28”特大暴雨災害發生后,80余戶村民的養殖場一夜之間面目全非,王發祥投入20多萬元建起的經銷部和投資30多萬元新建的15棟圈舍也全都化為烏有。
2004年,王發祥又東拼西湊了幾萬元,開辦了惠民牧業經營部,從事飼料鮮蛋經銷。當初承包王發祥圈舍的30多名下崗職工,也很快在家鄉創辦了蛋雞養殖場。王發祥再次與他們簽訂長期供銷合同。
2011年3月,王發祥和王柏隆等8名從事蛋雞養殖的共產黨員,共同創辦了洛南縣云蒙山綠色養殖合作社。
合作社創辦之初,王發祥就把幫助養殖戶化解“三高”風險放在首位,先后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等技術合作單位建立了長期戰略合作關系,為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支撐和市場基石。
2014年5月,王發祥動員骨干社員入股,投資1500萬元創辦了洛南縣金雞銀蛋養殖公司。截至目前,該公司生產的鮮蛋已通過廣東代理商,全部銷往香港、澳門等地。在2016年市場低迷的大環境下,公司依然取得了銷售2280萬元的好成績。
與此同時,合作社投入引導資金,利用兩年時間,對旗下存欄2萬只以上的生產基地和存欄5000只以上的300多戶社員家庭養殖場,進行第一輪環保改造或改建,以達到“遠離村莊、遠離河道、圈舍集中、無害處理”目標。
2016年,合作社投資500萬元,創辦了有機肥生產公司,對旗下養殖場產生的雞糞統一進行深加工,生產烤煙、核桃、花卉專用肥,從根本上解決了蛋雞養殖的污染源問題。
小康路上牽手行
為了幫助更多貧困鄉親致富,從2011年開始,王發祥以合作社為依托,實施“牽手行動”,采取“135”扶貧幫困模式,戶均扶持10萬元,幫扶困難群眾從事蛋雞養殖,實現“兩年內脫貧、三年內致富、五年內創業”目標。“1”是指從第一年開始安排在合作社實體企業或生產基地學技術、學經營、學管理;“3”是指從第三年開始,安排在公司或合作社生產基地承包經營;“5”是指從第五年起投入扶持資金,幫助貧困戶建蛋雞養殖場,提供“保姆式服務”。
“十二五”期間,王發祥通過幫扶已使200多戶貧困戶走上了創業之路,合作社社員也從最初的8人增加到現在的289人。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合作社黨支部組織85名黨員社員和100余名骨干社員,與300余戶貧困戶簽訂幫扶協議,通過“135”扶貧模式幫助他們創業致富。僅2017年以來,就有55戶貧困戶創業脫貧。
“政協委員是榮譽,也是責任。”王發祥說,他今年提案的重點是產業脫貧,希望政府及相關部門通過政策兜底、干部幫扶等辦法,幫助每個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實現更多貧困群眾的致富夢。同時,他也將不斷學習政協知識,參與政協組織的視察調研活動,多與委員互動交流,在思想碰撞中不斷成長,多為百姓發聲、建睿智之言。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