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通訊員 張昊 曹婷婷)盛夏時節,位于安康市嵐皋縣東部的南宮山鎮,綠意蔥蘢,河水潺潺,漫山遍野的葛根郁郁蔥蔥。
“葛根可是農家的寶,往年,娘經常帶我去打葛根葉當豬草,藤子割回來制簍子……”望著眼前成片的葛根園,回憶兒時情形,縣政協委員、葛根園區業主程發金話語間洋溢著濃濃鄉愁。
1974年,程發金出生在西河村一個貧困農家,家里僅靠幾畝薄地為生。17歲那年,患長期慢性病的母親病倒了,醫藥費、學費、生活費……全壓在了父親身上。正在讀初二的程發金主動提出外出打工,供弟弟、妹妹繼續讀書。
建筑工地拉磚頭、擰鋼筋,礦上出礦渣、打礦洞……因為年輕,程發金干活兒從不惜力。正是因為人誠實,工地的包工頭帶著程發金四處包工程,人生漸漸有了起色。
2002年,程發金的母親因病去世,妻子又因兩地分居,和他離婚留下了兩個年幼的孩子。“獨自離家沒有哭,做苦工流血流汗沒有哭,被逼四處借錢沒有哭,但那一年,我不知哭過多少回……”回憶當年遭遇,程發金這樣說道。
家人離開了,但生活要繼續。“娘曾經常念叨,野葛根渾身都是寶,這也許是一個商機……”外出后,程發金經常這樣思索。
2014年,程發金在中央七臺看到了葛根能夠降三高,是名貴藥材,也是滋補養身的膳食,便下定決心,回鄉發展葛根產業。
說干就干。程發金碾轉廣西、貴州考察葛根產業,哪里有葛根市場,哪里就有的身影。2015年,程發金放棄了在外的安逸生活,回到了南宮山鎮桂花村成立了金興葛業公司,種植葛根1000畝。
地里葛根是種滿了,可第一年由于種植技術、管理經驗不足,畝產不足500斤,公司一下子虧損了400多萬元,群眾也跟著受了損失,接下來怎么辦?及時收手還是繼續堅持?群眾也對程發金有了疑惑……
從那以后,不管天晴下雨,程發金每天都往地里跑,跟農戶們一起找原因,找辦法。最終聘請了葛根種植技術員,從育苗、移栽、刨根、去芽頭等各項環節,對農戶們進行手把手的指導。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二年,葛根畝產達到了4000斤。
當年,程發金就將種植規模擴大到了嵐皋縣城關鎮、佐龍鎮和民主鎮,總面積達到了2300多畝,在用工高峰期,用工量達到300余人,輻射帶動全縣149戶貧困戶570余人,實現戶均增收4000元以上。
今年53歲的許輝潤是南宮山鎮桂花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父母年邁多病,除了在家種地,再沒有其他收入來源,一直到現在,許輝潤都還是單身。自從村里來了葛根園區,許輝潤就到園區里做些栽苗、鋤草的農活,每天100塊錢的用工費,同時,許輝潤自己也學會了葛根種植技術,他在自家2畝多地里種上了葛根,每年能采挖2000多斤新鮮葛根,再統一賣給金興葛業公司。“去年種葛根收了5000多元,公司打工掙了將近4000多元,今年我準備把屋后頭那塊地也種上葛根,另外再養點蜂子……”想到以后的生活,許輝潤無比激動。
眼下,憑借“蘇陜協作項目”,程發金的公司1800平米廠房已建成投入使用,葛根粉、葛根茶、葛根全粉3條生產線也投入了生產,各類葛根產品也逐漸得到了市場和廣大消費者的認可。
“金葛園我小康夢,興業不忘領路人”,這是南宮山鎮桂花村21位村民,聯名為程發金送的錦旗上的字。
送錦旗當天,村民李貴生緊緊拉著程發金的雙手說:“自從你來了后,村里的荒地值錢了,村民再也不用跑到外頭去打工,這山溝溝里頭,要是多來幾個像你這樣的老板,老百姓的日子會越過越好!”
再次回想起李貴生說的這句話,望著眼前長勢正歡的葛根園,程發金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