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有糧在制作糖人
□魏丹丹文/圖
他將糖稀揪出一團揉成圓球,不住地用雙手拉扯,拽出一根細長透氣的糖棒,一邊向里面吹氣,一邊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啊、搓啊、揉啊,不一會兒,一個可愛的小鹿就呈現在大家眼前。
9月11日,第七屆絲綢之路經濟帶城市圓桌會議在西安曲江惠賓苑賓館舉行,史有糧的這手非遺“絕活”讓在場的外國友人贊嘆不已。從12歲接觸糖人,他一做就是40多年,并將繼續傳承下去。 ◆從小跟著父親學藝
“我12歲就跟著父親學習吹糖人。”史有糧是渭南蒲城人,祖籍華陰岳廟鄉,這手“絕活”是從爺爺
史生財那一輩傳下
來的。史生財是華
陰當地有名的糖人藝人,而
華陰因華山而聞名,平日里游
客眾多,史生財就在華山腳下
做起了糖人生意,靠這門手藝養家糊口。
后來,史有糧的父親史洋洲繼承了吹糖人手藝。當時,史洋洲在農業社工作,農忙時務農掙工分,閑時就挑著擔子到家附近的集市、廟會賣糖人,賺些錢貼補家用。史有糧從小就跟著父親擺攤,他說,逢年過節生意特別好,大人孩子排著隊買,父親一個接一個不停地做。時間久了,史有糧也喜歡上了糖人手藝,15歲時,他的糖人已經吹捏得很好了。
“我不想讓祖輩留下的手藝失傳了。”史有糧是一位莊稼人,在蒲城老家經營著果園,平時也很忙,但他一有空就到集市上擺攤兒吹糖人,他的家伙事兒很簡單,一輛自行車,一個小木箱,一口小鍋,幾根插糖人樣品的小木棍。
◆將糖人吹出藝術感
為使自己的糖人手藝更加出彩,生活中史有糧十分注重觀察,像豬、牛、羊、雞、狗等常見的動物,他見到了都要多看幾眼;對于從未見過的龍和不常見的虎,他就看畫報,以便使吹捏的糖人形象更加逼真。多年來的刻苦鉆研,反復實踐,史有糧的吹糖人技藝日益精湛,做出的糖人色彩鮮明、形象逼真,頗具藝術感。
“一般情況下,糖人都是用白砂糖捏出來的,而我用的是麥芽糖,這樣做出來的糖人不但色澤誘人且甜度適中,不會讓人吃了發膩。”史有糧說,他現在可以捏出十二生肖以及麋鹿、熊貓等數百個造型。
糖人制作過程中,火候的把控是最重要的。從100℃高溫的糖稀到制作成型的糖人,史有糧控制在1分鐘內完成。“時間太長糖就會變涼變硬,沒法捏造型了。”而這樣一手嫻熟的吹糖人絕活,靠得是他成年累月苦練才得來的。
◆惟愿傳承非遺文化
史有糧的糖人手藝在蒲城縣有了名氣,還經常受邀參加縣上舉辦的民俗活動。史有糧一心想讓糖人手藝傳承下去,從藝多年來,他研習了一套與孩子互動的體驗模式。“我愿意把自己的手藝傳給下一代,使我們的非遺文化發揚光大。”他教孩子們把一塊塊糖吹成活靈活現的小動物,很受家長歡迎。
2015年,史有糧成為蒲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統糖塑吹糖代表性傳承人,2019年成為渭南市非遺傳承人。這些年史有糧還受邀參加省市區的一些非遺作品展示,每次他的糖塑攤總會吸引一批又一批的國內外客人。今年9月,史有糧還參加了2019法國圖爾中國文化風情日非遺展覽,讓中國傳統糖人“亮相”歐洲。
史有糧還經常去中小學、幼兒園為孩子們展示、教授傳統糖人“絕活”。“我現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傳統糖人非遺文化傳承下去。”史有糧說,現在的年輕人大多都不愿意學習吹糖人這種老手藝。史有糧的小女兒今年25歲,對糖人手藝很感興趣,女兒20歲時,史有糧開始教她糖人手藝。“只要大家喜歡,我就一直干下去,祖傳手藝不能丟。”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