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玲在家中表演木偶戲
□ 實習記者 劉凡銆 文/圖
12月8日上午9點,今年73歲的李巧玲站在窗戶前,左手舉著木偶的中桿,右手拉著木偶的眼線和內桿,伴隨著音樂的節拍,一步前一步退,一會旋轉一會跳躍,木偶的紅色水袖在她雙手的牽引下隨之舞動“。我要為木偶注入靈魂。”她說。
李巧玲是一名木偶戲藝人,從13歲開始接觸木偶戲,從事木偶戲的表演和教學近60年。今年,她獲得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授予的“最美非遺人”稱號。
獨唱皮影木偶戲
“木偶戲又被稱為傀儡戲,誕生于西周時期,在陜西以杖頭木偶為主,多流行于關中西部地區。”李巧玲說,木偶戲和皮影戲都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她是在皮影戲的影響下走上木偶戲表演之路的。
1960年,小學畢業的李巧玲因為嗓音與表演功底好被選入陜西傀儡藝術劇團,學習了兩年的雕刻皮影技術、唱皮影戲。1963年,她被選派去唐山和哈爾濱進行深造,在為期兩個月的學習當中,她在一次課堂上觀看了一場皮影與木偶結合的表演,第一次被木偶藝術所吸引。
李巧玲深造回來后,進入陜西傀儡藝術劇團的木偶戲劇團,在演木偶戲之初,由于她身形矮小、臂力不足,揮舞木偶水袖十分費力,常常把木偶水袖纏繞在木偶上。長時間提著四五公斤重的木偶表演,導致她的胳膊總是疼痛,每當練習內外桿操縱后,雙手還會腫起來。
“皮影是二維藝術,木偶則是一項立體的藝術。”李巧玲說,皮影技藝為她打下了表演的基礎,經過對木偶戲的研究,她將木偶和皮影藝術融合起來同臺呈現。退休后,李巧玲經常獨自帶著沉重的皮影架子、道具和木偶上路,到多地表演皮影木偶戲。
與木偶合二為一
“木偶的眼神到位才能看起來栩栩如生。”李巧玲說,木偶表演戲中有戲,講究手到眼到,通過眼線的提拉和中桿的轉動,木偶的眼睛也適時眨動,在與觀眾對視后,才會讓人感到木偶是有生命的。
李巧玲在表演木偶戲前,首先要了解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經歷,接著再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站在木偶背后的李巧玲通過操縱內外桿,來展現木偶的肢體動作和神情狀態,從而將木偶的感情傳遞給觀眾。“表演時,我不只是我,我還是木偶本身,木偶的感情就是我的感情。”她說。
“比如表演長綢舞時,木偶水袖的揮舞幅度、跳舞的神態都要符合人物形象。步伐的大小和眼線、嘴線的拉拽力度必須精準。”李巧玲說,木偶在舞臺上時而溫柔羞澀,時而霸氣威風,就和人一樣,有情緒的轉折波動。作為一種超越語言的藝術,木偶藝術要讓觀眾感受到它是有靈魂的,觀看時有身臨其境之感。
讓木偶“活起來”
“為孩子們表演皮影戲是我最快樂的時候,只要看到他們對木偶好奇和喜愛的眼神,就不覺得自己已經老去。”李巧玲回憶道,2018年12月,西安下了一場大雪,她早上6點就起床,拄上拐杖,背著木偶和道具,到西安高陵區高新長慶幼兒園,給孩子們表演木偶戲。
多年來,李巧玲給來自韓國、美國、法國的學生講解木偶戲的歷史文化,與同學們一起排戲,教授木偶戲的唱腔。在為學生們表演木偶戲時,配合舞臺的燈光、投影、動畫等現代方式,表現木偶一系列復雜的動作,讓木偶戲變得更加通俗易懂。她說:“木偶文化要推陳出新,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形式去表演,才能緊跟現代煥發出新的活力。”
目前,李巧玲一心想做的事就是推廣木偶文化。今年1月20日,她參加了一項公益活動,在西安火車站廣場表演木偶戲,圍觀群眾連聲叫好。疫情期間,她錄制了一條防疫木偶戲短視頻,以孫悟空活潑俏皮的口吻勸誡孩子們注意防護,減少出門次數。
“木偶像是我的一個親密伙伴,我將自己最真切的想法告訴它,它再演繹出我的心路歷程,我懂它,它其實也懂我。”李巧玲說,她的一切經歷都在表演中凝練為木偶的眼神與動作。“只要我還有力氣,就會繼續去各地演出,傳播木偶戲文化。賦予木偶生命力,看著它的生命力延續下去,是我最大的愿望。”她說。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