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技術與傳統文化深度融合的當下,西安美術學院書法系與影視動畫系聯合團隊以“三維書法”為切入點,深度挖掘陜西省內博物館館藏書法資源,精心打造“墨韻立方”項目,并在傳統書法立體化表達、科技賦能文化遺產活化等領域取得階段性顯著成果,為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提供了極具借鑒意義的“西美方案”。
“墨韻立方”秉持“傳統書法基底+數字技術賦能”的核心理念,構建了“解構—重構—體驗”的三維創作閉環。團隊首先對陜西省博物館館藏的《顏氏家廟碑》《玄秘塔碑》等經典碑刻進行研究,利用高精度掃描技術精準提取書法線條的筆觸細節,再借助Blender等三維軟件將二維墨跡轉化為可量化的空間數據。例如,在還原“顏體”雄渾筆意時,團隊創新性地把中鋒行筆的壓力變化轉化為立體模型的厚度漸變,讓“筋肉”質感在三維空間中生動呈現,實現了“筆力可觸”的獨特視覺效果。
在創作過程中,團隊引入 Stable Diffusion人工智能模型進行風格化訓練,針對不同書體特征生成超300種三維書法變體,創作效率相比傳統手工建模大幅提升 60%。同時,通過動態光影模擬技術,使書法線條在不同角度下展現出“墨色濃淡變化”。如在《蘭亭序》三維化作品中,側鋒留白處的光影折射完美再現了筆墨韻律,被贊譽為“數字時代的筆墨再生”。
該項目不僅是藝術創新的典范,更是對文化遺產活化路徑的深度探索。團隊制作的“三維書法”系列短視頻在抖音、小紅書等平臺播放量超5萬次,#看見書法的第三維#話題引發年輕群體對傳統書法的強烈關注,“原來書法可以這么酷”成為評論區高頻熱詞。此外,項目成果在“浪潮杯”2024大學生新文科實踐創新大賽中榮獲全國銀獎。
從宣紙上的黑白線條到三維空間中的光影交響,西安美院團隊的實踐有力證明,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并非“破舊立新”,而是“以新釋舊”的創造性轉化。當顏真卿的雄渾、柳公權的勁挺在數字技術中獲得立體呈現,當博物館的殘碑拓片在 AR 場景中重獲新生,我們看到的不僅是藝術形式的突破,更是古老文明與當代科技的深度對話。隨著“墨韻立方”項目的持續推進,這支年輕的跨學科團隊正以創新為筆,在數字時代的舞臺上,為傳統書法勾勒出更加璀璨的未來。(通訊員 曹新卓 伊文凱)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