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捧散發著油墨香味的《實錄續集》(記載衢州市石梁鎮民間故事的史書),吳明然的長子吳志飛感慨,父親太不容易了!這幾年,他的父親吳明然視力和聽力嚴重衰退,為了編著這本《實錄續集》,常常右手握筆,左手拿著10倍放大鏡伏案寫作,終于憑借頑強的毅力完成心中所愿。
吳明然是衢州當地遠近聞名的修史能人,今年88歲,曾參與《石梁鎮各村建村史話》《石梁鎮50年大事記》《衢縣鎮史》《衢縣組織志》《衢縣志》等書的編寫,被柯城區評為老有所為先進個人。耄耋之年又受邀編寫史書《實錄續集》。為何如此熱愛修志續譜著書?吳明然說,老有所為,才能老有所樂。此番作為,想要留住歷史、留住農耕文化、留住鄉愁。
◆編寫方志美名揚
吳明然1947年就讀于衢州中學,初中文化,當時在農村算是“秀才”了。解放之初,珊塘村辦起民校,他成了首任教師。1989年,省檔案局在衢州辦培訓班,吳明然去參加學習。他很刻苦,也鉆得深,檔案管理學概要、檔案文獻編篡概要、文書學概要三門課考試都在90分以上。吳明然說,后來自己能參與檔案整理和編寫地方史志,正是得益于當年那次檔案培訓班的學習。
1992年,石梁區撤區并鄉,吳明然負責把石梁區的檔案整理好上交。檔案整理是項很枯燥的工作,需要知識、需要細心,更需要熱心,吳明然很好地完成了任務。1999年,他又負責整理已經建了七八年的石梁鎮檔案,材料很多且凌亂,短短半年時間,他就把檔案整理得井井有條,檔案館順利達標。
吳明然也是收獲滿滿,他的腦海中裝滿了石梁的鄉情村況、風土人情、民間故事。后來,為編寫《石梁鎮各村建村史話》,收集散落在民間的一些資料,他又逐村了解,走訪知情人、鄉賢120多人,翻閱了60部家譜,光摘錄的資料就滿滿三本。里面有各村先輩遷徙年代、地址、有關事件和創業故事。
記載這些資料的大多數是木刻活字版印刷,有些還是光緒、同治年間印刷的,最新的也有50年歷史。還有少量是手抄本,使用的是繁體字、文言文,沒有標點符號,很難讀懂。吳明然天天捧著“天書”“考古”,終于順利完成編著。
1993年退休后,吳明然參加了衢縣、縣組織史、地名志的編寫,后又被衢縣政協請去編《衢縣鎮史》。2004年,衢州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編篡《衢州市質量技術監督志》,又想到了吳明然,他儼然成為遠近聞名的修史專家。
◆續修家譜傳鄉親
2004年,客居臺灣的吳興回到闊別40多年的家鄉珊塘村,他跟吳明然說,身居異鄉最掛念三件事:其一,村里至德堂大廳掛著的“駙馬第”牌匾;其二,村后的那棵大松樹;其三,《吳氏宗譜》是否安在。當得知牽掛40多年的3樣東西只剩家譜還在時,吳興遺憾之余略有興奮,當場建議要續修家譜。
當時,村干部和幾位長者一合計,都覺得修家譜的任務非吳明然莫屬。吳明然欣然接受。翻老譜、查資料,逐戶走訪,遇上客居他鄉的,就電話聯系……最讓他費神的是古譜全是文言文,沒有標點符號。然而,困難再大也難不住吳明然,一年多時間,新譜修成。理事會給他發補助費,他分文不要,全額捐給理事會。他說,為家族的事,能盡一份義務、獻一份愛心,這是最開心的。
宗譜續修,留芳千古。珊塘村完成續譜,是全鎮首例。不久,珊塘吳氏宗譜被《中華姓氏文化》收錄。一時,取經的、求援的紛至沓來,他都毫無保留地“傳經送寶”。
幾年里,吳明然先后幫助續編塘公村《余氏宗譜》、石梁村《鄭氏宗譜》、下靜巖村《吳氏宗譜》,中央方村《方氏宗譜》。2018年,85歲高齡的吳明然因病住院,依然邊吃藥邊幫助下村村編修《王氏宗譜》,王氏后人十分感動,贈詩一首:德高望重吳明然,文才橫溢筆頭尖,精通宗史棄西源,暮年還把宗譜編。
◆編著史書達心愿
吳明然認為,村史和家譜需要賡續和傳承,散落在民間的一些故事需要去收集整理,不然,這些寶貴文化財富會在滾滾向前的時勢中滅失。于是,2018年,吳明然開始收集石梁各村的歷史沿革、名勝古跡、民間故事、鄉風習俗,準備編寫《實錄續集》。
《實錄續集》記載著石梁一帶的村史、村情,有歷史和民間故事,有風景名勝和鄉風習俗。有白云山、大嶺背、貓兒堰、靈川橋,還有古堰、古道、廟宇、水碓,更有下村明代石碑石鼓、上靜巖龍頭殿的傳說。珊塘村除吳氏之外的21個姓氏來龍去脈也被他理得清清楚楚。
文中揭秘了一些歷史謎團。寫作時,為保證史料真實可靠,避免杜撰、失真,吳明然走遍村村落落。為寫白云山,他摸讀白云山上的每一塊石碑,翻閱了中央方村《方氏宗譜》。《實錄續集》記載當地農耕文化,筆下文字留住鄉村的“根”,家族故事和村莊往事留住許多鄉愁。豐富的人文氣息和千百年積淀的文化印記,成就了一段專屬于石梁的文化記憶,意義深遠。
因為熱愛,所以收獲。《實錄續集》完稿后,吳明然感慨,書中留住了石梁大量瀕臨遺失的歷史資料,這件終身大事完成,可以告慰自已,不再有憾事!
據《浙江老年報》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