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西安
“密云遮星光,萬山亂縱橫,黃河上渡過民族英雄們,摩拳擦掌殺氣高,我們鐵的紅軍……”
這首《紅軍東征歌》是陸定一1936年創作的,曾廣為傳唱,今天聽起來仍令人振奮昂揚。
1936年2月,毛澤東率領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東渡黃河,挺進山西,與阻攔紅軍東出抗日的軍閥閻錫山部激戰70多天,重創了反動派軍隊,擴大了紅軍主張抗日的影響,籌集了糧款資財,逼退了圍攻西北根據地的敵人。為避免大規模內戰,以利于全國抗日,及時作出回師陜北的決策,并于1936年5月從陜西延川清水關至延長河背天渡口勝利返回陜北根據地,結束東征。
紅軍東征往返,必須橫渡黃河天險。晉陜峽谷之間的黃河,風高浪急,處處激流險灘,千百年來,兩岸交往只有少量的小木船和羊皮筏子,運力十分有限。紅軍東征要將數萬人的部隊和大量糧草彈藥運送過河,實屬空前壯舉,船只、水手、渡口、水情等,無一不關系到東征的成敗,這一艱巨任務就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黃河水手工會主要完成的。
黃河水手工會
1935年3月,中共陜北特委籌備成立陜北省工會籌委會,到1935年10月,發展會員1萬余人。同年11月,中共中央到達瓦窯堡,劉少奇召集陜北省工會籌委會同志開會,進一步研究工會工作,正式成立“陜北省總工會委員會”,組織會員積極生產,支援紅軍。
1935年11月初,劉少奇代表黨中央在陜北省第二次各縣工會工作聯席會議上作報告,其中提出在邊區成立黃河水手工會,指出了成立水手工會具有的重要戰略意義。會后,沿黃河各縣(從綏德縣到宜川縣)工會迅速查清了黃河水手和組織狀況。不久,便在瓦窯堡召開黃河水手工人代表大會,成立黃河水手工會委員會,下設若干分會。據資料記載,當時共有水手會員500—600人,分成若干小組,每組9—14人,擺渡一條大木船。此外,還組織了水手游擊隊,配合紅軍河防部隊巡邏沿河岸線,并深入河東(山西)境內開展秘密工作。
造船訓練備東征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窯堡召開會議,作出東征抗日決定。1936年1月,黨中央把東征造船和船工征調任務交給了黃河水手工會,由周恩來負責東征后勤保障,作出計劃安排,紅軍黃河游擊師師長閆紅彥協助周恩來為紅軍東征準備船只,中央委員張浩親臨黃河沿線檢查造船情況。綏德縣溝口村為紅一軍團東征渡口,由縣蘇維埃政府裁判局局長李應起擔任黃河水手工會會長,具體負責造船、培訓水手和擺渡工作。李應起是溝口村人,自小在黃河邊長大,水性好,會扳船。他從幾個村抽調了一批手藝好的木匠和鐵匠,就地砍樹取材,在一條拐溝里秘密造船,按期完成了8條大船的造船任務,并組織幾十名水手夜間訓練,以保渡河需要。
1935年,延水縣紅色政權(今延川縣東部)就曾成立造船廠。1936年2月,隨即成立延水縣水手工會,縣蘇維埃政府主席楊正齊兼任水手工會會長,組織水手修造船只,支援東征。
1935年10月,延長縣成立黃河水手工會,100多名水手參加,又調本縣馬頭關渡口劉登科、孔萬義前去延川縣馮家坪制作羊皮筏子,增強渡河能力。1936年1月,在滴水崖村集中水手,由李國器、劉好信帶隊運送紅軍渡河。
據史料記載,紅軍東征前,各縣共修造渡船60多只及許多羊皮筏子,組織水手700余人、擔架1000余副和大量糧草物資。同時,還配合紅軍偵察、選擇渡口,掌握黃河水情,保證了紅軍東征所需。
舍生忘死搏激流
1936年2月20日晚8時,紅軍在北起綏德縣溝口村、南至清澗縣河口村的百里黃河上發起東征戰役。水手們趁著夜色駕船運送紅軍,偷渡被對岸敵軍發現后,立即變為強渡。水手們不顧槍林彈雨,沉著操作,避開惡浪流凌,把一船船紅軍陸續運送上黃河東岸。在紅軍奮勇激戰下,迅速突破了閻錫山的黃河防線。時任紅十五軍團參謀長的周士第將軍回憶,在清澗縣河口村的紅軍先頭營偷渡成功后,立即向敵人展開進攻,連續攻破敵人碉堡,向縱深推進,從2月20日晚至21日下午,紅七十五師、軍團直屬隊、紅七十八師均順利渡河。為什么能這樣迅速渡過黃河天險?主要是水手們的勇敢精神和革命熱情,他們一天一夜不睡覺、不休息,沒工夫吃飯。為表揚水手,他寫了一首《水手》詩:
東征熱情高,不怕敵槍炮;
搖撐如比武,拉船似賽跑。
全身流大汗,雙手起小泡;
人不愿休息,船不把錨拋。
在紅一軍團渡河的綏德縣溝口村渡口,由黃河水手工會會長李應起掌舵的24名勇士組成先遣隊,在船快靠岸時被敵人發現,水手們冒著槍彈奮力劃船,把紅軍戰士送到對岸,消滅了守敵,占領了渡口,到第三天黃昏,整個渡河部隊全部渡過黃河。
東征紅軍在毛澤東親自指揮下,迅速擴大戰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勝利。在此期間,黃河水手工會組織船只來回運送物資、戰利品和傷病員,保證了前方紅軍和根據地的聯系暢通。4月下旬,蔣介石應閻錫山求援,派中央軍10個師進入山西,蔣閻聯手企圖將紅軍消滅在河東地區。中共中央及時調整部署,決定回師陜北。20多萬敵軍三面夾擊,并派飛機封鎖渡口。為了保證紅軍順利回師,周恩來對渡口、渡船、水手等作了周密安排,并于4月15日、16日連續電告兵站部部長楊立三,要求集結船只、控制渡口,及時接應歸來紅軍。清澗、延川、延長三縣水手工會組織400多名水手,在清水關、鐵羅關、延水關、馬頭關、涼水岸等渡口擺渡紅軍安全返回。
據當年老船工程德功回憶,紅軍回師河西前,清水關已設立醫院和兵站,組織20多條船橫渡黃河7天7夜。5月2日,毛澤東、彭德懷等從延川縣清水關渡口西渡回陜,當晚住在延川縣劉家山村劉登山家中。毛澤東所在船只剛一靠岸,敵人的炮火就壓了過來,紅軍在劉家山一帶猛烈還擊,掩護后衛部隊強渡過河。5月18日,毛澤東在延川縣太相寺村召開紅軍東征總結會議,表揚了渡船準備、水手組織和后勤保障工作。
紅軍東征后,黃河水手和渡船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繼續發揮著重大作用,特別是1948年3月23日,毛澤東和黨中央機關從吳堡縣川口東渡黃河,陜北黃河水手再次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各級政府加強渡口建設和管理,渡口木船也逐步替換為機船,增強了運載能力。隨著各縣黃河大橋的建成,兩岸運輸更加便利,部分渡口逐漸停止使用。近年來,兩岸沿黃公路建成通車,有力帶動了區域經濟發展。紅軍東征回師的延川縣黃河渡口,已開發成著名的乾坤灣旅游景區,昔日偏遠荒涼之地,如今游人絡繹不絕、百姓安居樂業,紅軍戰士和黃河船工們當年浴血奮戰的偉大理想,都已變成現實。
(作者單位:延安市水務局)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