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麗的玉帶河流經羊鹿坪,東流至鐵鎖雄關的時候,便孕育了一個教育奇跡,那就是:寧強縣鐵鎖關鎮初級中學!
活動現場
鐵鎖關中學是一所鄉村名校,是“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鄉村學校典范。這里譜寫了太多美麗的風景:連續十八年教育質量全縣前列、縣城學生“倒流”鄉鎮中學、寄宿生管理精致人文、校園書香氛圍濃郁、大批教師成長為骨干名師,還有一位榮獲“馬云鄉村校長獎”和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的校長!
寧強縣宣傳文化中心黨支部書記、副主任張永宏講話
11月21日,寧強縣宣傳文化中心黨支部書記、副主任張永宏帶領縣圖書館一行工作人員來到鐵鎖關鎮初級中學,開展“圖書館+文學社”校園讀書交流活動,縣教體局有關同志陪同參加活動。這是對該校文化育人的一種景仰和追慕,也是公共文化服務進校園的一次實踐,更是該校新教育實驗“營造書香校園”行動的內涵拓展和脫貧攻堅文化扶貧行動的一個縮影。
本次活動由縣圖書館與鐵鎖關鎮初級中學共同策劃,分為圖書捐贈、有獎競答、文學講壇、讀書交流四個環節。
校長楊安平致歡迎辭
在活動啟動儀式上,鐵鎖關中學校長楊安平致歡迎辭,他對縣圖書館開展的此次愛心捐贈與讀書交流活動表示感謝,結合學校新教育實驗“營造書香校園”和“師生共讀共寫”的實踐做法,闡釋了學校“質量立校,文化育人,內涵發展”的辦學理念,向莘莘學子提出希望:鄉村孩子的物質相對匱乏,但精神園地決不能荒蕪。希望同學們每天堅持閱讀,積極參加文學社活動,由讀書帶動寫作,不斷拓展身心半徑!在談到學校文化建設時,他說:“學校文化絕不只是搞些外在形式娛人眼球,文化的真正價值在于人的做事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于無形中對人與事產生的影響與熏陶。文化是一個‘場域’,是精神思想的發育,學校文化是逐步‘孕育’出來的,而不是短期‘打造’出來的。鐵鎖關中學更注重‘思’和‘做’的文化,癡心、精心、潛心,不逢迎討好、不求特逐名,這是鐵中的品位追求與發展方向。”
張永宏張永宏代表縣宣傳文化中心圖書館一行作了講話,他高度贊揚了鐵鎖關中學近年來所取得的突出成績,稱贊“鐵鎖關中學校園精致優美,是寧強教育界的布達拉宮”。他說:“本次活動的目的是為進一步推動、引導、服務全民閱讀,將公共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活動延伸到基層,縮小城鄉讀者的閱讀鴻溝,充分體現公益性文化服務基本性、均等性、專業性的特點,保障廣大人民群眾讀書看報的文化權益。”張永宏還強調指出,習總書記教導我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從讀書開始,從做人開始,從珍惜學習機會開始。希望通過讀書交流活動,給同學們創造更多更好的多讀書、讀好書、愛讀書的機會和氛圍,真正把讀書當成一種生活習慣,把讀書當成一種人生修煉,相信我們的明天會越來越美好!
寧強縣圖書館館長劉彥慶代表館方為學校圖書室贈送圖書
隨后,縣圖書館館長劉彥慶代表館方為鐵鎖關中學圖書室贈送了100冊圖書,付萬和副校長接受了捐贈,并表示感謝;還為32位熱愛讀書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現場贈送了圖書。兩名中學生為縣圖書館回贈錦旗,上面鐫刻著“情系城鄉閱讀 傳遞愛與溫暖”12個大字。八(1)班學生張悅瑤代表全校學生致答謝詞,表示絕不辜負縣圖書館的期望與重托,一定加強閱讀、努力學習,將來做一個有用有為的青年,為家鄉和祖國的繁榮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鐵鎖關中學為縣圖書館回贈錦旗
有獎競答在學校讀書亭“棲息閣書吧”前進行,亭內擺放著一本本圖書,沒人管理,也不曾丟失。僅此,該校校園書香文化建設、學生文明素養可見一斑。有獎競答內容圍繞“愛家鄉、愛寧強、愛祖國”開展,圖書館工作人員介紹了寧強縣域文化知識和中華傳統文化常識。參與競答活動近百名學生積極踴躍,氛圍熱烈,很好地普及了文化文學常識,提高了學生讀書學習的積極性。答題近一個小時,獎贈新書27冊。
活動現場
文學講壇在該校大會議室舉行,該校雁臺文學社成員、演講與口才社團成員、教師讀書會計130余人參與了讀書交流活動。劉彥慶分享了他的讀書寫作歷程,為學子們談了讀書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該校語文教師何峰談了散文集《野菊花》的創作經歷,并勉勵學生“珍惜雁臺文學社這樣一個平臺,多寫多練,學會用心去對待生活,做一個熱愛生活的有心人,做一個動得了情的人”“善待當下的生活,捧起有溫度的文學,去感受生活學習中的點滴幸福!”
在這次讀書交流活動中,劉彥慶和何峰兩位主講頻頻發問一些知識點,在座的130名學生還真有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積極回答問題。七(3)班學生周黃敏在活動結束后說:“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這樣的讀書活動,我感到幸福!因為我在競答與文學講座中表現積極并獲得了縣圖書館贈送的兩本書。”
“圖書館+”文化進校園活動,持續了近四個小時后圓滿結束,縣圖書館一行與師生合影留念。此次活動有效縮小了城鄉閱讀的差距,營造了濃郁的讀書氛圍,點燃了師生讀書的激情,進一步推動學校新教育實驗深度實施和文明創建工作內涵發展。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