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王斌 通訊員 董明華
“完善委員聯系界別群眾制度機制,是黨中央對新時代人民政協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自商南縣十屆政協履職以來,傾力打造委員聯系界別群眾“一室一團一茶話吧一平臺”的雙向立體通道,讓委員常在群眾身邊、走進百姓心里,讓界別群眾切實感受到“委員在身邊、服務在身邊”。
委員工作室 架起“連心橋”
“清茶一杯、桌椅幾張,有問題進來反映反映,遇到煩心事坐下來聊聊天,閑時來看看書、喝喝茶……”這是商南縣政協在汪永委員所在地設立的“委員工作室”,住在附近的群眾都熟悉這個地方,平常也愿意到這里來坐一坐。
聯系群眾、團結各界、凝聚共識、服務大局是委員履職的責任擔當,也是檢驗履職成效的重要標尺。2022年以來,商南縣政協在全縣啟動委員工作室建設工作,汪永委員在縣政協指導下建立了委員工作室。從那以后,工作室所在地就成為過往群眾經常光顧的地方。
為方便開展工作、更好地服務群眾,汪永委員與城關街道辦人大政協工作聯絡組積極聯系、密切配合,依托商南縣政協的指導和城關街道辦的幫助,“嵌入式”打造特色基層綜合型服務平臺。
疫情期間,委員工作室積極組織捐款獻愛心,為一線抗疫人員送溫暖;重陽節(jié)時,會同街辦社區(qū)舉辦茶話會等活動,為高齡老人送去實實在在的關懷……一件件暖心事不僅彰顯了委員工作室的建設成效,也書寫了駐室委員的履職答卷。
惦記到、腳步到,溫暖直抵人心。“沒想到離委員這么近。”一些群眾之前從未與政協打過交道,無意中走進委員工作室,看到工作室各種工作制度、社情民意收集箱、社情民意收集反饋臺賬等井井有條,深切感受到“委員辦實事”的責任擔當。
目前,全縣已建成區(qū)域、界別、個人三種類型,涵蓋縣級委員之家、界別委員議事廳、鎮(zhèn)辦委員聯絡站、連片村協商議事會四個層面的9個委員工作室。
近距離傾聽民意、了解民情,委員工作室在摸索中不斷成熟,職責定位也變得更加明確,工作實效也更加凸顯。各委員工作室還建立了臺賬、提案發(fā)起、委員協同工作等機制,邀請政協委員不定期開展履職活動。
“在群眾身邊建立委員工作室,就是要將政治協商工作深入群眾,亮出政協委員身份,讓基層群眾的急難愁盼有地方可說、有委員幫解。”談及委員工作室建設的初衷,縣政協主席張賢慧表示。
委員服務團 聚力解民憂
“醫(yī)生,我的眼睛不舒服,您幫我看看是什么問題?”“我們家最近遇到了煩心事,想尋求法律幫助……”隨著商南縣政協“委員服務團”開展的“為民服務”活動陸續(xù)走進各鎮(zhèn)、村(社區(qū)),基層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專家服務。活動中,商南縣政協各“委員服務團”各展所長,耐心傾聽群眾心聲,切實為百姓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
2024年以來,商南縣政協創(chuàng)新打造了具有界別特色、專業(yè)特色的委員履職服務載體“委員服務團”,定期組織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我為企業(yè)解難題、我為發(fā)展獻良策”主題實踐活動和送政策、送健康、送教育、送科技、送文化、送農資的“六送下鄉(xiāng)”活動,充分發(fā)揮委員的優(yōu)勢和特長,深入群眾開展走訪交流,及時反饋民意,推動問題解決。
與委員“單打獨斗”不同,“委員服務團”的“報團服務”大大提升了服務界別群眾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目前,各“委員服務團”紛紛立足自身優(yōu)勢和資源,通過“委員+專家”等模式,積極開展“常態(tài)化+集中”的“服務為民”活動。“基層治理委員服務團”通過民法典宣傳、以案釋法、基層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等一系列活動,走進群眾、服務群眾;“群眾文化委員服務團”通過文化講座、文藝演出、書籍或書畫作品捐贈等活動,為群眾送去“文化大禮包”……政協“搭臺”、委員“唱戲”,商南縣政協開展的“服務為民”活動精彩紛呈。
“政協離我們很近、委員就在身邊。”在一次次答疑釋惑、解決一件件小事中,真切讓群眾感受到政協為民服務的力度與溫度。
委員茶話吧 協商聚民智
“有茶共品嘗,有事好商量!”在商南縣金絲峽鎮(zhèn)委員聯絡站茶話吧里,一場“茶桌懇談會·小微協商”活動如期舉行。金絲峽鎮(zhèn)委員聯絡站輪值委員葉文娟與群眾代表圍坐茶桌,圍繞“監(jiān)督調研旅游市場環(huán)境 共商共建大美金絲峽”主題開展專題監(jiān)督調研協商活動,通過深入實地調研了解情況、監(jiān)督協商發(fā)現問題,提出意見建議,為建設大美金絲峽建言獻智、出謀劃策……大家面對面、肩挨肩,茶話吧變身“議事廳”,茶水化作“凝聚劑”。
商南縣是著名的茶葉之鄉(xiāng),“見面先泡茶”是商南人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生活方式。2023年6月以來,商南縣政協堅持“人流在哪里集中,協商就在哪里進行、民意就在哪里收集”的理念,探索推行在“茶話吧”進行“小微協商”的新形式,得到界別群眾和政協委員的一致好評。
金絲峽鎮(zhèn)太子坪村黨支部書記李錄奎感慨道:“參加這樣的協商會,感覺跟平時在家門口喝茶聊天一樣,有啥意見都敢提,有啥建議隨口就敢說、也愛說。”
《中國共產黨政治協商工作條例》要求,“鼓勵和支持參加協商的各方講真話、建諍言”“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協商氛圍”。商南縣政協據此為委員“茶話吧”明確了“融入日常、一如家常”的工作標準和“不限人數、不限時段、不限規(guī)格、不限場地”的四條新規(guī),把街頭巷尾、農院場壩的茶聚活動轉化為協商活動,既機動靈活地拓展了政協履職陣地,又讓委員更加深入地融入基層、融入群眾,融入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方方面面,在助力黨委政府匯聚各界智慧、凝聚發(fā)展合力上展現新作為。去年以來,商南縣政協累計推送協商信息100余條,涉及惠民“微實事”70多項。
一杯杯清茶,承載的是履職情懷;一縷縷茶香,凝聚的是為民初心。商南縣政協的“茶話吧協商會”推行以來,有效推動了“小微協商”走深走實,成為商南高質量發(fā)展的獨特“推進劑”。
智慧政協平臺 線上線下融合
平臺思維是互聯、互通、互動的網狀思維,是開放、創(chuàng)新的思維。在張賢慧看來,“智慧政協”平臺是為政協委員和各界群眾打造的一個可以隨身攜帶的“發(fā)言席”,也是一支隨時暢所欲言的“麥克風”,真正實現了線上線下融合、場內場外互動。
2023年10月,商南縣政協的“智慧政協”委員履職服務平臺正式上線運行,涵蓋了提案辦理、社情民意管理、會議管理、委員履職評價等10個子系統(tǒng),并可平穩(wěn)跳轉到省政協“秦商量”協商議政平臺,實現完美對接。
試運行期間,分批次、分重點組織政協委員、政協各委室開展平臺操作培訓,并進行平臺模塊完善、功能測試,全縣182名政協委員安裝使用商南縣“智慧政協”APP。去年以來,平臺錄入提案273件,反映社情民意信息74條,錄入政協要聞72條。
商南縣政協倡導全縣政協委員和政協機關干部、各鎮(zhèn)(街道)政協聯絡組、各民主黨派成員下載使用商南縣“智慧政協”平臺,通過平臺開展線上履職活動,提升履職信息化水平,切實提高工作效率,并借助“秦商量”模塊構建全省各級委員學習交流圈,不斷擴大委員履職“朋友圈”。
商南縣“智慧政協”平臺系統(tǒng)實現了“政協24小時在線、永不關門的全天候、全方位履職模式。”張賢慧表示,商南縣“智慧政協”平臺已成為政協工作提質增效的新引擎、凝聚共識的新載體、建言資政的新渠道。
如今,一個個委員工作室、一支支“委員服務團”、一場場“茶話吧協商會”、一個嶄新的委員履職平臺,它們相互貫通、有效銜接,共同構筑起一條商南縣政協立足界別特色、服務界別群眾的有效通道,成為連接委員和界別群眾的“連心橋”。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