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韓璋 通訊員 張二明 記者 樊星
五月的白水,綠意如詩,生機盎然,恰似一幅徐徐鋪展開的青綠山水畫卷。作為白水縣最鮮明的產業符號,蘋果不僅是果農增收致富的“金果子”,更是驅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為進一步激活產業發展動能,破解瓶頸難題,5月14日,白水縣政協牽頭組織部分政協委員、果業領域專家,聯合縣農業農村局、果業發展中心等相關部門,深入基層一線開展專題調研,圍繞蘋果產業規模化發展議題“望聞問切”,力求開出“致富千金方”。
為扎實做好此次調研工作,調研前,委員們化身“產業偵察兵”,一頭扎進資料的“汪洋大海”,掌握詳實的第一手資料,勾勒產業發展脈絡。田雷友委員說,過去10年,全國蘋果種植規模持續擴張,2900萬畝沃土孕育出近5000萬噸豐碩果實,年產值突破2000億元。陜西憑借優越的自然條件,穩居全國蘋果產量榜首。舍燕委員補充道,但是,規模化種植占比不足兩成,土地流轉不暢、技術資金短缺等問題突出;果園機械化程度較低,過度依賴人力;品種同質化嚴重,難以在高端市場站穩腳跟。這些行業痛點,成為此次調研委員們重點關注的內容。
田間地頭是最真實的調研課堂。調研組一行深入白水蘋果核心產區,走訪多家企業和種植基地。在新農田公司“三瑞”新品種示范基地,矮化密植的創新模式令人眼前一亮。王斌委員感慨道,“矮化密植種植模式顛覆了傳統認知,雖然縮小了果樹間距,但單位面積產量大幅提升。樹體變矮后,果園管理也更加便捷。如果能廣泛推廣,白水蘋果的競爭力必將顯著增強。不過,目前新種苗價格偏高,小農戶的嘗試意愿較低,需要降低投入門檻。”
走進秋林蘋果專業合作社,“抱團發展”模式成效顯著。卜亞軍委員表示,合作社將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實現了農資采購、技術管理和產品銷售的統一,有效降低了成本、提升了議價能力。聽說不少社員加入后收入翻倍。但合作社的管理機制還需完善,特別是在利益分配方面,還需持續優化。
在美好家園基地,智慧農業系統讓果園管理步入智能化時代。張明珍委員興奮地說:“這套系統太先進了,通過傳感器實時監測土壤和環境數據,利用無人機進行植保作業,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如果能讓更多果園應用這些技術,就能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但目前智慧農業設備成本過高,希望政府能出臺補貼政策,減輕果園負擔。”
鑫盛果業的生產車間里,蘋果深加工生產線忙碌運轉,蘋果汁、蘋果醋等產品琳瑯滿目。“蘋果深加工潛力巨大!但品牌宣傳不足,很多人并不知道白水有這么多優質產品,品牌建設和市場推廣迫在眉睫。”曹謝虎委員感嘆道。
經過實地調研,委員們認為,白水蘋果產業規模化發展已初見成效,如引種“三瑞”品種實現產量躍升、收購價翻倍,以及秋林合作社“抱團發展”的成功實踐都充分證明了規模化的巨大潛力。但同時,產業發展仍面臨諸多瓶頸,如新技術推廣因前期投入過高難以普及;果園機械化水平不足導致生產成本攀升;蘋果深加工雖前景廣闊卻受制于資金與設備短缺,像蘋果膳食纖維片等優質產品無法實現規模化生產。這些問題亟需統籌解決,才能推動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聚焦問題短板,委員們進行了深入探討,一系列極富針對性的意見建議逐漸成形,優化品種布局、強化技術支持、拓寬銷售渠道、延伸加工鏈條,每一條建議都直指問題核心。
縣政協副主席劉李軍表示,白水蘋果產業是鐫刻在縣域發展藍圖上的核心密碼。規模化種植,不僅能提高土地價值、提升生產效率,更像一條金線,串聯起農民增收、鄉村振興的璀璨圖景。而蘋果衍生品產業,恰似產業皇冠上的明珠——既能變廢為寶消化殘次果,又能延伸產業鏈條創造新價值,讓小小的蘋果迸發出無限可能。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