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陜西調查總隊近期對改革開放40年陜西農民收入消費變化情況進行了調查和梳理。結果顯示,改革開放40年以來,陜西廣大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2017年的10265元,增長了75.6倍,年均增長11.8%。農村居民收入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收入來源日趨多元化,農村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生活質量明顯改善。
收入結構發生根本性轉變
改革開放40年以來,陜西農民工隊伍不斷壯大,2017年,陜西農民工總量達744.7萬人,占全省鄉村人口的44.9%。伴隨著陜西農村勞動力的大規模轉移,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持續快速增長,1990年人均僅為88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6.6%;2011年,工資性收入人均2220元,并且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首次超過家庭經營凈收入,成為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的主要來源。隨后其占比繼續穩步上升,2017年占比達到41.6%,整整高出同年家庭經營凈收入10個百分點。
隨著農村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迅速推進,二、三產業蓬勃發展,拓寬了農村居民增收的渠道。1980年,陜西農村居民家庭經營收入主要來自第一產業,占92.4%,二、三產業收入僅占7.6%;2017年,二、三產業收入已經占到家庭經營收入的27.8%。與此同時,取消農業稅、糧食直補、農機具補貼、良種補貼、農村低保、新合療、新農保等一系列惠農強農政策的實施,也拉動農村居民轉移性收入快速增長,收入占比逐年大幅提高。2017年,陜西農村居民人均轉移凈收入為2566元,比1998年的69元增長36倍,年均增長20.9%,其占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1998年的4.9%增至2017年的25%。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由逐漸拉大轉為持續縮小。調查顯示,1978年陜西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33:1,2003年達到歷史最高點,為3.87:1。2004年開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持續縮小。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堅持新增財力和財政收入向民生傾斜,優化收入分配制度,強化惠農支農政策,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城鄉統籌發展速度加快。2004年至2017年,農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續快于城鎮居民,年均增速高于城鎮居民2個百分點,城鄉收入比由2003年的3.87:1降至2017年的3.00:1。
農村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改善
改革開放40年以來,陜西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民收入不斷增長,為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提供了必要的物質保障,極大地刺激了農民消費熱情,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改善。據調查,2017年,陜西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9306元,比1980年的140元增長約65.5倍,年均增長12%。
其中,消費結構明顯優化,恩格爾系數持續下降。隨著農村居民消費支出的快速增長,消費結構不斷優化。1980年農村居民食品消費占總消費的比重(恩格爾系數)為59.8%,1998年降為50%,到2017年下降至26%。與此同時,居住支出占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由1998年的15.2%上升至2017年的23%;交通通信支出的比重由1998年的2.5%上升至2017年的12%;醫療保健支出的比重由1998年的5.5%上升至2017年的13.5%。
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居民菜單中的植物油、肉、蛋、奶、水果、糖果糕點、酒等食品消費量顯著增加,食品消費結構日趨均衡健康。與此同時,追求舒適、便捷的享受型消費正成為農村消費新熱點,陜西農村居民傳統耐用消費品擁有量逐漸飽和,家用汽車、電冰箱、空調、熱水器、電腦等消費品擁有量增長迅猛。據調查,2017年,全省農村居民平均每百戶彩色電視機擁有量僅比上年增加0.3臺,洗衣機增加0.7臺,摩托車減少1.9輛。與此同時,2017年,農村居民平均每百戶家用汽車擁有量為13.9輛,同比增加1.3輛;電冰箱(柜)80.2臺,同比增加1.7臺;空調33.7臺,同比增加3.9臺;計算機25.2臺,同比增加0.5臺;接入互聯網的移動電話112.9部,同比增加8.2部。
生活環境持續改善,居住條件不斷提升。改革開放40年以來,陜西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繼續增大,房屋質量進一步提高。據調查,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由1982年11平方米增加至2017年的46平方米。村內道路持續改善,飲用水安全顯著提高,衛生狀況明顯提升。
(王向華 趙莎莎)
編輯: 大蒼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