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話延安”主題采訪報道
黃陵縣政協:在“有的放矢”建言上做足“功課”
□記者 唐冰 何欣潤
每年黃陵縣政協全會前20天,縣政協委員都會從界別活動微信群里,收到縣政協發出的調研通知。
“全會是委員們提交提案最集中的時段,只有經過深入調研,提出的建議才更有可行性。”黃陵縣政協副主席楊永泰介紹說,正是依托扎實的調研基礎,近年來縣政協委員提出的建議被采納率逐年攀升,為黨委政府科學決策提供了有力參考。
為果業發展鼓與呼
黃陵縣是蘋果優生區,種植面積達24萬多畝,年產蘋果30余萬噸,是當地8萬名果農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2017年,鄭青武等5名縣政協委員在對阿黨鎮13個村部分果農走訪調研后,提出了《關于加強果園防災減災的提案》,建議縣政府整合涉農資金,對果農安裝防雹網給予一定資金支持,切實減輕果農經濟負擔。
黃陵縣果業管理局在接到委員提案后,當年7月就組織鄉鎮主管部門、合作社、果農代表等召開座談會,起草形成了關于加強防雹網建設的意見,出臺防雹網建設相關政策,引導群眾開展防災減災設施建設。
在今年黃陵縣政協全會上,梁勇、張衛青提出了《關于設立我縣果園抗災減災專項減災資金的建議》的提案,建議對一部分沒有能力搭建防雹網的果農進行一定資金補貼。如今,該縣貧困群眾搭建果園防雹網都會享受到政府每畝2000元的補貼,非貧困戶也能享受到每畝1000元補貼,此舉極大提升了果農搭建防雹網的積極性,從防災層面為果農撐起了保護傘。
對癥建言力求實效
結合每次調研主題提前開展學習培訓,這已是黃陵縣政協堅持多年必做的“功課”,目的就是讓參加調研的政協委員和機關干部掌握相關政策法規,近距離了解政府職能部門具體工作開展情況,緊扣調研主題“有的放矢”,杜絕說“外行話”。
為了確保委員提出的建議更有新意更具參考價值,近年來,黃陵縣政協還堅持把調研視察重點拓展到縣外,開拓眼界,拓展思路。楊永泰說:“提建議不能‘閉門造車’,要善于思考和借鑒外地經驗,這樣提出的建議才更有可能被采納。”
七屆縣政協履職期間,黃陵縣上下正投身創建國家衛生縣城工作中。衛生縣城到底該怎么建?在一時拿不出具體可行的方案時,縣政協組織部分委員與政府部門開展多次專題協商,赴寶雞市實地了解當地城市管理及建設經驗和做法,最終形成的調研報告具體建議被政府部門采納及落實,為黃陵縣創衛工作一次性通過驗收貢獻了政協智慧。
聚焦水環境獻策
黃帝陵是凝聚海內外炎黃子孫的精神紐帶,每年清明時節,海內外炎黃子孫紛紛趕來祭陵。沮水河作為黃陵的母親河,其保護與治理問題一直備受縣政府、縣政協關注。
2017年,張虎慶委員提交《關于完善新區污水管網的建設》的提案,建議建設排污主管網,保護沮水河不受污染。根據委員建議,提案承辦部門縣城建局啟動立項工作,2017年年底完成了勘察設計招標,目前各項建設工作正有序推進,預計2019年管網建設將竣工。
為了進一步推進水環境治理工作,學習外地先進經驗,尋找實際工作差距,今年9月上旬,黃陵縣政協組織部分委員前往貴州省遵義市、畢節市、貴陽市等縣市區考察學習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前不久,這次考察活動形成的專題報告已報送縣委、縣政府。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