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湛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地方志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歷史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精神根脈和特有的文化標識,是涵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十三五”時期,國家正式將“加強修史修志”寫入規劃。習近平、李克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地方志工作多次作出批示,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地方志工作的高度重視和殷切期望。作為新時代的地方志工作者,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堅定文化自信,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執著守望方志文化,更好地挖掘地情資源,激活地方志文化在區域文化建設中的基礎和支點效應,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努力推進新時代方志文化的發展繁榮,是職責所系,更是使命所在。
一、突出為黨立言,把政治建設貫穿方志工作始終
志書質量,是地方志事業發展的根基所在、活力所在和價值所在。而政治質量是社會主義新方志的重要標準之一,是質量中的核心。社會主義新編地方志工作開展以來,陜西嚴格執行《地方志書質量規定》,始終把為黨和人民立言作為靈魂,把旗幟鮮明講政治的指導思想貫穿于修志始終,并形成完整科學的志書思想體系。堅持正確的政治觀點和指導思想;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堅持記述內容體現社會主義時代精神風貌;堅持全面反映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程和成績,正確反映歷史發展中的曲折和問題。明確規定志書不得含有反對憲法確定的基本原則、危害國家統一、泄露國家秘密、違反黨和國家法規政策等內容,從而有力保證了志書的政治質量。
弘揚新時代方志文化,更要突出黨的政治建設,確保志書為黨立言的政治質量和政治屬性。要提升政治站位,強化思想自覺。以黨的政治建設統領地方志全部工作,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與黨中央和省委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保持高度一致,切實做到為黨立言、為國存史、為民修志;要聚焦重點,提高系統方志工作者的政治能力。特別是要按照省委的要求,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強化“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堅決維護”;要把政治建設融入修志業務,做到同頻共振。站在維護黨和國家及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從政治上思考業務、在業務中體現政治意識。堅持正確觀點,嚴把政治關口,確保志書政治質量。
二、突出文化傳承,扎實推進二輪修志工作
傳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脈,更是中國人民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志為信史。新時代方志文化是傳承文明的載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陜西首輪規劃的三級志書編修任務共計116部223卷全面完成,總字數達兩億多字。二輪修志緊鑼密鼓,并陸續出版發行。舊志整理工作成績斐然,一批有價值的舊志典籍重新整理出版。卷帙浩繁的成部頭志書,綿延了三秦文化根脈,豐厚了陜西文化底蘊,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增添了凝重與光彩。
弘揚新時代方志文化,更要突出文化傳承,切實發揮地方志在文化傳承中的根脈作用。要著眼優秀文化傳承,充分發揮陜西作為中華民族和華夏文化重要發祥地優勢,加快推進地方志編纂,突出展現陜西在中華文明、中國革命、中華地理中閃耀的精神標識和自然標識。當前,要貫徹《地方志工作條例》,按照《全國地方志事業發展規劃綱要》和《陜西省地方志事業發展規劃》要求,確保到2020年,全面完成全省第二輪地方志書規劃任務,省、市、縣三級118部地方志書全部出版。通過忠實記錄陜西各級黨委、政府在“五新戰略”指引下,奮力追趕超越創造的波瀾壯闊的歷史,進一步傳播和彰顯陜西文化唯一性、至高性和世界性的特殊地位,厚植文化自信根基,更好展現文化自信的新魅力,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一份“志”禮。
三、突出資政服務,助力全省經濟社會發展
“治天下以史為鑒,治郡國以志為鑒。”地方志經世致用,歷來受到國家和地方政府重視。隨著地方志工作的不斷深入和探索,地方志中所包含的豐富的治國理政智慧與經驗,為各級政府決策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參考。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是地方志工作者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文化自覺和政治自覺。著眼重大災害救援與重建編纂的《汶川特大地震陜西抗震救災志》率先出版,配合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組織編纂的《銘記》叢書反響強烈,《陜西通志》《陜西歷代舊志文庫》《西部大開發陜西志》等重點工程啟動,這些都為服務大局作了有益探索。
弘揚新時代方志文化,更要突出發揮地方志資政功能,緊緊圍繞中心,引導全省修志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要圍繞“十三五”規劃和“一帶一路”實施,緊扣打好“三個攻堅戰”“四場保衛戰”和發展“三個經濟”等重點任務,助力追趕超越,做好鑒古知今大文章;要緊扣地方志與文化自信,開展理論研究,探索堅定文化自信新途徑;要發揮優勢,反映出追趕超越這個新時代陜西經濟社會發展的本質特征,總結出陜西在追趕超越中各級黨委、政府治陜理政為民的基本規律和歷史智慧,為政府決策提供借鑒。特別是在政府重大戰略、重要規劃、重點項目實施及領導決策等方面提供歷史依據,在重大問題、重要課題研究等方面提供參考,在招商引資、擴大對外開放與交流等方面提供咨詢,在服務民生、服務社會等方面拓寬渠道,貢獻力量。
四、突出以文化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育人”是地方志的功能之一。恩格斯指出:“愛國主義是以愛家鄉為基礎的。”要愛家鄉,首先就要知家鄉、了解家鄉。而要深刻全面系統了解,則非地方志莫屬。地方志以其秉筆直書的行文特點,用當地人、事、物教育當地人民,更真切、直觀,對涵育當地人民的理想信念、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更有感染力和說服力,已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全省首輪志書的編纂出版,既是全省各級各行各業發展成就的忠實記錄,又是對涌現出的歷史人物和先進人物的系統宣傳。凸顯了陜西英杰的豐功偉績,傳承了秦人精神,更為激勵后人愛國愛鄉,發揚革命傳統,為推進地方經濟發展凝聚力量,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弘揚新時代方志文化,更要突出以文化人,在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下功夫。要充分發揮陜西歷史文化資源的獨特優勢,深入挖掘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特別是要大力宣傳陜西文化在中華民族進程中的獨特創造、鮮明特色和光榮歷史,闡釋好陜西特色,全面提升陜西文化軟實力;要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培育和弘揚“愛國守信、勤勞質樸、寬厚包容、尚德重禮、務實進取”的陜西人精神,挺起全省人民的精神脊梁;要認真落實省委《關于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實施意見》,統籌全省各級地方志機構力量,開展講好陜西故事的系列活動,傳播陜西聲音。特別是要講好守護根脈、傳承文明的歷史故事,理想如熾、信念如鐵的革命故事,革故鼎新、開放共贏的發展故事,用祖先和先輩們的精神,感召今人,激勵后人,進一步引導人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增強全省人民推進強省建設的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強化中華文化的世界認同,打造精神高地,凝聚起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共筑中國夢的磅礴精神力量。
五、突出創新發展,推進方志事業轉型升級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世界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隨著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地方志事業也迎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進入了新的歷史方位。地方志工作已由過去的單一扁平化向志、鑒、庫、館、網、用、會、刊、研、史等十位一體的事業轉型,并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弘揚新時代方志文化,更要突出創新發展,全力推動地方志事業轉型升級。要搶抓機遇,做“活”做“熱”地方志事業,在完成《規劃綱要》既定任務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地方志編修體系、理論研究體系、質量保障體系、資源開發利用體系、工作保障體系等“五位一體”的地方志事業發展綜合體系;要擴大“互聯網+地方志”成果,充分發揮省市縣三級地情數據庫和地情網站的作用,積極推進智能檢索和智能分析系統建設,讓志書從書柜、書庫中走出來,走進千家萬戶,滿足不同人群對地方志的需求,將陜西方志網打造成全省人民共享的精神家園,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方志文化探索新路徑。進一步加強信息平臺建設,開通方志微信、手機報等微平臺,提升應用服務能力,做好融合發展,不斷拓寬地情信息傳播的渠道,進一步增強地方志強化文化自信、文化傳承的功能;要進一步弘揚“修志問道、直筆著史”的方志人精神,強化人才隊伍建設,不斷激發地方志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為方志事業永續發展做好人才保障。
(作者系省地方志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