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強縣大安鎮金堆鋪村在“三變”改革中,實行“村黨支部+公司合作社+貧團戶”的運作模式,投資121.6萬元,流轉土地2000畝,建成香椿、白芨等育苗和種植基地1600余畝,村集體收益達12.24萬元,累計帶動貧困戶111戶345人,戶均凈增收近千元。”該村是該縣農業局辦理《搞好農村“三變”改革試點,穩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提案的縮影。
“寧強是國定貧困縣,支柱產業少,抗市場風險能力弱,集體經濟‘空殼’村多。怎樣抓住新一輪農村改革機遇,乘勢而上,實現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目標?我們針對實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遇到的困惑,經過調研,建議從抓好示范試點入手,加大政策宣傳和普法教育力度,廣泛發動群眾主動參與,確保農民在‘三變’改革中得實惠。”長期在農村工作、捻熟全縣“三農”情況的提案人陳永發如是說。
縣委書記就辦理該提案指出,“農村‘三變’改革涉及面廣,政策性強,事關農民切身利益,事關脫貧攻堅大局”,要求相關辦理單位“積極借鑒外地經驗,結合寧強實際創新推進,確保今年59個擬退出貧困村完成‘三變’改革。”縣政協把該提案納入年度重點辦理協商范圍,持續用力推動。以“三變”改革和鄉村振興為題,安排4個學習聯絡組到廣元市考察,繼續建言獻策;組織部分委員到郫都區和本縣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調研,形成專題報告促改革提質;先后組織委員到任家壩、文家河、二道河、肖家壩等村,實地視察“三變”改革成果,召開專題視察座談會6場,跟進協商問效。
辦理單位認真研讀提案內容,主動與提案人溝通,虛心采納建議,調整完善推進思路和措施,把“三變”改革融入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之中,組織部分貧困村干部到貴州六盤水進行學習培訓,確保“三變”改革蹄疾步穩推進。截止今年11月底,全縣已完成清產核資、成員界定、成立經濟合作社180個村,共清理資金2075.93萬元,資源21.17萬畝,固定資產21600.14萬元,成員界定26.69萬人。整合涉農資金,向169個村注資4400萬元,支持村集體組織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帶動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
(黃華云 吳敏)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