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市政協
民革西安市委會反映,當今社會家庭主體結構為“421”模式,傳統大家庭正在或已被核心小家庭取代,老年人和子女分開居住相當普遍。對80后獨生子女夫婦而言,既要工作養家,又要贍養雙方老人,一旦老人體衰或生病,所帶來的經濟、身體和精神負擔壓力,與自身工作之間的沖突等,往往令子女疲憊不堪。據了解,大多數老年人都不愿去養老機構,究其原因,一是受中國傳統觀念影響;二是養老機構費用較高讓老年人望而卻步。
如今,在南方發達省份備受關注的社區化居家養老模式開創了智慧養老服務的新格局。社區化居家智慧養老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以老年人日間照料、生活護理、家政服務和精神慰藉為主要內容,以上門服務和社區日托為主要形式,并引入養老機構專業化服務方式,不僅具有方便易行、針對性強、參與面廣等特點,而且還能給老人帶來認同感和歸宿感,從根本上解決了居家養老服務“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為此建議:
——搭建好綜合保障平臺。政府應整合社會醫療、養老、信息、護理及社會服務等資源,充分運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搭建智慧健康養老服務平臺,對接各級醫療衛生及養老服務資源,創建系統+服務+老人+終端的智慧養老服務模式,通過跨終端的數據互聯及同步,連通各部門及角色,形成一個完整的智慧管理環,實現健康動態數據即時共享,實現老人與子女、服務機構、醫護人員的信息交互,及時掌握居家老人的身體狀況。
——發揮好服務資源效益。鼓勵引導社會力量組建運營承接平臺,吸引各類服務資源。對養老護理工作人員采取政策傾斜,使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以社區服務為載體,以居家養老服務為切入點,助推“十分鐘服務圈”的落地服務,努力探索多元化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讓老人享福,替子女盡孝。
——統籌好社區醫療資源。統籌服務資源,發揮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社校共建等多方優勢,創新打造醫養融合的社區養老服務“供給鏈”,與老年人的實際需求進行有效對接,著力建設“社區健康養老院”,減輕家庭養老負擔,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醫療護理需求。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