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許鵬
7月31日至8月2日,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調研組到榆林就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進行專題調研,當地一些農村的做法引起了調研組關注。
北莊村:合作社經營讓村民享政策紅利
7月31日,調研組一行來到橫山區黨岔鎮北莊村,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原來地處黃土高坡腹地的土地上也能成片種植水稻!
據北莊村黨支部書記陳登業介紹,2016年村里決定實施現代化規模經營,在村委班子和黨員帶頭下,吸收股份40股(其中有貧困戶16戶56人),每戶入股25000元共100萬元成立了“榆林市橫山區業雄農林牧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1000多畝進行水稻種植,當年秋收后每股分紅一萬元,并分到大米210斤。
據了解,自村里實行產權制度改革后,農民農忙時可以在合作社打工,農閑時可以外出打工,年底還有分紅,大家的日子過得比以前寬裕多了。
2018年北莊村在原合作社基礎上成立了以村集體牽頭的“橫山區黨岔鎮北莊村經濟合作社”,共吸納股民414戶1384人(共414股,每股5000元),并將區財政注入該村的60萬元扶持資金以集體入股的方式用于發展集體經濟。
三道河則村: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前村里環境臟亂差,道路沒有硬化,遇到下雨天泥濘難走,這是昔日榆陽區孟家灣鄉三道河則村給人留下的印象。8月1日,調研組一行來到該村,看到的卻是一番新景象。
“現在每個月向每個村民收取一元錢的衛生費,鄉政府再同比配套資金用于村里環境衛生治理,這樣做既能讓村民有愛護環境的意識,又有了充足資金保障日常打掃。”三道河則村村委會主任李軍國介紹說。
“以前我種的地分布在大大小小20多塊地里,耕種收割都很不方便。自打村里搞了‘一戶一田’以后,我家20多塊零碎地變成了一整塊,過去十幾天都干不完的農活現在兩三天就全做完了。”村民郝雙林說。據了解,2016年10月,孟家灣鄉開展“一戶一田”整合工作,三道河則村先行先試。改革進入到股份合作“深水區”,如今老百姓嘗到了機械化耕種、規模化經營的甜頭。
趙家峁村:鄉村旅游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走在趙家峁村網紅玻璃棧道上,低頭向下看,帶來驚奇刺激的別樣新體驗。據了解,這是2018年該村發展鄉村旅游引進的體驗項目,自運營以來受到游客追捧。
截至目前,趙家峁村已建成“設施農業及時令水果采摘區”“現代養殖小區”,打造了“杏花溪谷·峁上人家”“老家記憶·難忘鄉愁”鄉村旅游特色品牌,建成了杏樹文化觀光區,以及包括空中滑索、森林穿越、水上游樂、沙灘燒烤等多種旅游項目在內的休閑旅游度假區,村集體旅游收入達到260多萬元。
古塔鎮黨委書記張敏波介紹說,以前趙家峁村集體經濟一窮二白,村莊“空殼”、集體“空心”、居民“空巢”現象十分嚴重。從2013年起,在村黨支部書記張春平帶領下,趙家峁村走上了產權制度改革之路,經過5年來的探索,這里已成為遠近聞名的鄉村旅游度假村、全省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村、全省村集體經濟發展示范村。2018年村集體資產突破5000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800元。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