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氣象局:國家氣象衛星遙感數據備份中心年底前投入運行
各界新聞網訊 ( 實習記者 李琳 )今年8月初,我省延安安塞區、漢中佛坪縣、榆林子洲縣、綏德縣等地普降大到暴雨,給當地帶來地質安全隱患,群眾生活生產受到影響。提升氣象監測預報報警和氣象災害綜合防范的問題再次擺在公眾面前。
“有效防范和減少氣象安全生產事故發生,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進一步解決基層氣象災害防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防范和減少氣象安全生產事故發生,增強全社會抵御氣象災害的綜合防御能力刻不容緩。”8月12日,省政協委員、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侯建忠表示。
我省地形復雜,氣候多變,氣象災害頻繁且多樣性并存。如2013年7月延安暴雨洪澇、2017年7月榆林特大暴雨洪澇等,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重大損失。據統計,2013-2017年,全省平均每年因氣象災害死亡34人,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占全省GDP的0.7%。
2010年12月1日,《陜西省氣象災害防御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實行,共設6章38條,結合陜西省實際,對氣象災害的災害普查、風險評估和區劃、預防措施、監測預報和預警工作以及氣象災害應急工作都作出了具體規定,對氣象災害防御規劃、監測預警和救援隊伍建設工作等進行了進一步深化。
侯建忠認為,《條例》實施以來,全省各級氣象防災減災組織體系不斷健全,氣象災害綜合防范能力不斷提升。但也存在應對氣象災害風險、防范氣象安全事故上責任不清、分工不明、防范風險意識不高、應急響應處置能力不強等問題。
在今年省兩會上,侯建忠提交了《關于加強氣象災害防御重點單位制度建設,加強安全管理工作的建議》的提案,建議確立氣象災害防御重點單位制度,準確把握氣象安全生產工作的規律和特點;強化氣象災害防御重點單位建設,風險評估,促進重點單位切實履行災害性天氣和氣象因素誘發安全事故防范的主體責任。
侯建忠指出,關于管理機構的監管及氣象災害防御綜合標準體系的建立,應通過管理手段的強化,實現科學有效的氣象災害防御;加強推進防御指引或標準規范制定,引導重點單位依據標準采取防御措施,彌補在氣象災害應對措施方面的不足,實現科學有效的氣象災害防御。
“目前,我省已經完成了1個省級庫、9個市級庫和76個縣級庫的三級救災物資儲備庫體系建設,確保自然災害發生12小時內受災人員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省應急管理廳法規處黨志慧向記者介紹,每年的汛期前,都會組織對全省病險江河水庫和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全面風險隱患排查,對礦山和尾礦庫企業存在的洪水淹井、防洪能力不足等事故隱患進行排查整治,確保安全度汛。
黨志慧表示,下一步,省應急管理廳將繼續加強與氣象部門聯系,及時對極端天氣信息進行預報預警;開展全面隱患排查治理,不斷消除自然災害、事故隱患;加強應急值守,全力做好防大洪、搶大險、救大災的各項準備工作。
記者從省氣象局獲悉,截至目前,覆蓋全省區域有14萬個預報網格點,可預報3公里逐小時天氣,預報時效達到10天,晴雨預報準確率達到87%。1500余套自動氣象站覆蓋到各個鄉鎮,陜西氣象云納入“秦云工程”。國家氣象衛星遙感數據備份中心落戶西安,主體建設完成,年底前投入業務運行。
在防災減災公眾服務方面,目前,陜西已搭建有五級氣象防御體系機制,氣象平臺負責協調組織信息共享。重大氣象災害來臨,會通過省氣象災害指揮部、省級各成員單位、市氣象組織單位提前48小時發出預警,要求各地做好防御工作,確保報得準、發得出、用得上、防得好。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