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 (劉海強)近年來,國家重視農村公路建設,村村通基本實現。但由于城鎮化進程地加快,農村私家車增多,客車運營成本的增加,加之滴滴打車、順風車等新出行方式的影響,農村客運市場急劇萎縮,群眾“出行難”和客運公司“運營難”現象突出且并存。“由于農村公交停運,騎摩托、電動車不安全,網約車老人不會用且費用高,村里50歲以上的老人到縣上看病、進城辦事和娃娃進城上學實在是難!”“沒有公交,只得被迫搭乘‘黑車'或冒險騎電動、摩托,很不安全、不方便、不經濟!”
農村特別是遠離主干道地區群眾“出行難、出行貴、出行不安全”,群眾意見較大。農民“新出行難”問題亟待各級重視和解決。
意見和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衣食住行”是人們的基本需要。而農村群眾面臨的“新出行難”這個重大民生問題應該引起各級的高度重視,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采取切實可行的辦法,早日妥善解決群眾出行難題,讓百姓出行更安全、更方便、更有尊嚴!
為此,委員們建議,省市縣政府應按照“政府主導,市場補充。先急后緩,分類施策”原則,加速推進“城鄉公交一體化”進程,高度重視并盡快妥善解決好這一“大民生”問題,讓農村群眾出行“最后一公里”不再難。
(一)“減(免)”。為體現公交公益性,省市縣政府及相關部門通過加強與相關收費站協調或設立專項資金等形式,對需要繳納過橋、過路費的農村公交車輛實行費用減免政策,降低農村公交運營成本,讓百姓得實惠。
(二)“調”。調整原有線路,將正常運營線路上的客車通過科學調度,調配部分車輛至臨近“空白村”的線路,確保這些村每天至少有2趟公交運行,暫緩群眾“出行難”問題,特別要滿足周五、周日等農村學生出行高峰的需求;對現有營運線路重新規劃調整,整合有關線路,方便沿線群眾出行;將原有的單線來回運營改為大環線運營,也可將有關冷門線路調整為早晚運營;在各縣(市、區)城內幾個車站內設立公交換乘區域,使辦事群眾從鄉里進城后不出站就能搭乘市內公交到達目的地。
(三)“收”。采取“農村客運經營權到期依法終止,給予原車主適當補償”的辦法,將分散的私營線路統一收歸國營,對農村客運車輛按照評估價值予以收購,給予車主和掛靠的客運企業一定補償,有序推進“城鄉公交一體化”。
(四)“增”。省市縣政府組織財政、交通、發改、工信、文旅、交管等部門專題研究“城鄉公交一體化”問題,并成立專門辦公室,下大力氣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基礎上,整合各方力量,拿出行之有效的可行方案。交通部門拿出整套通村公交提升改造辦法,及時更新陳舊車輛,譬如:將原有的燃油車輛更新為電動公交,降低運營成本。同時,政府在更新改造過程中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或資金扶持,有序推進招呼站、充電樁等建設,并適度發展微公交,全方位解決農村群眾“新出行難”問題。
(五)“考”。制定“城鄉公交一全化服務規劃”和“城鄉公交一全化服務實施辦法”,將“村村通公交”工作納入地方政府年度工作目標責任書。充分體現農村公交“公益”這個特性,下力氣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不斷推動城鄉公交服務標準統一化,并推廣“一卡通”和移動支付,讓更多農村群眾享受便捷、舒適、優惠、安全的公交服務。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