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趙坤
“旅游和藝術其實有很多共通之處,都是一個從感官到心靈升華的過程。最終能否升華,不僅取決于作品的特異性,更依賴其厚重的文化支撐。”9月17日,漫步于西安北院門高家大院的青磚黛瓦間,望著來往參觀者那或專注思索、或談笑風生的神情,省政協委員、陜西大美術文化產業集團董事長楊霜林的臉上浮現出笑容。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作為一名美術工作者、企業家以及政協委員,幾十年來,楊霜林始終懷著濃濃的文化情,致力于推動陜西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光大。
要把優秀的東西傳承下去
位于西安市北院門144號的高家大院,是一座有著400年歷史的明清風格傳統院落。1999年前,這座古老遺存卻面臨著開發與保護的重重危機,政府倡導的古民居保護因為資金問題始終無法有效進行,一度啟動的中外合資保護,最終也因為資金不足停滯。
基于對西安中國畫院的感情和人文精神的向往,2000年前后,楊霜林以個人出資的方式做起了高家大院的保護工作。為了遵循傳統,他硬是從西安城市拆遷廢墟中扒出近八萬塊明代老磚、十五萬頁明代老瓦,用于高家大院的修繕和保護。歷經十余年不懈努力,如今,這座院落每年接待游客百萬余人次。古樸典雅的建筑、精美的畫卷、精湛絕倫的皮影和老腔演繹,讓這里成為陜西傳統文化傳承保護與發展相結合的典范。
2013年底,一次偶然的機會,楊霜林的文人情懷又讓其不自覺地愛上了陜北黃土高原上的文安驛——一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道驛站,同時也是一千五百名知青的下鄉居所和路遙小說《人生》真實原型的所在地。
在陜旅集團、陜西大美術文化產業集團多方協作下,一個高度還原千年古道驛站、千孔窯居建筑、1500名知青生活和小說《人生》原型的文安驛重回世人眼簾,5年來共接待游客千余萬人次。
今年8月,楊霜林主持的又一文化產業項目延安市圣地河谷、金延安南街建成試營業,一經推出就取得較大反響。
從高家大院到文安驛,再到金延安南街和榆林市神木縣高家堡,楊霜林所進行的這些項目均是在保護的基礎上開發創新。在他看來,每一個古物都承載著一個時代的文明和歷史,也反映著那個時代的生活景象,這些除了需要銘記更需要傳承。“我們要本著對歷史負責的態度,把這些優秀的東西傳承下去,修好了讓后人知道歷史,在傳承文化中將它們發揚光大。”楊霜林說。
特色小鎮建設應特異化
作為一名省政協委員,楊霜林始終用藝術的眼光看待陜西旅游發展。“一百個小鎮都是一樣的青磚藍瓦,吃一樣的飯,賣一樣的特產和產品,游客為什么還要再開車去逛別的地方呢?這就和機器批量印的畫作一樣,沒有多少價值和吸引力。所以,旅游發展一定要有特異性。”
楊霜林認為,在鄉村振興戰略和城市化進程、美麗鄉村、移民拆遷以及示范村的建設中,首先要通盤考慮核心,再認真調查研究。要切實了解當地的歷史人文,積極配合當地的主要產業、特殊產業,科學決策,一村一品去設計,不能坐在辦公室里拍腦袋、搞一刀切,不能一味模仿。
“只有尊重當地歷史和內涵、地理地貌建設出來的東西,才最適合這里的風土人情。有了鄉愁,才能留得住記憶,才能謀劃好發展,建成各具特色的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楊霜林說。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