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謝昊天 通訊員 黃華云
10月中旬,久違的陽光終于叫停了連綿的秋雨,人們不約而同地來到位于寧強縣的玉帶河畔,欣賞色彩斑斕的秋色,聽河水低吟淺唱到北京,享受大自然的恩賜——這道碧水的背后,凝聚著寧強縣政協委員的智慧和力量。
玉帶河,是三千里漢江的源頭。早些年的玉帶河,河岸柳樹成蔭,河灘蘆葦綿密,魚蝦成群,鴨嬉鳥戀,河水晶瑩剔透,干凈得可以直接飲用。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玉帶河的生態環境開始出現危機。先是工業廢水直排造成水體污染,毒魚、電魚、炸魚現象泛濫,而后是河道采砂、沿岸山體取石,進而是大量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養殖糞肆意排放,致使部分河段水體發黑發臭,沿河大樹小樹上掛滿了五顏六色的垃圾袋……水環境破壞日趨嚴重,群眾怨聲載道。
早在1981年的寧強縣政協一屆一次會議上,就有縣政協委員呼吁“治理紙廠廢水污染玉帶河,保護人民健康”,隨即被立為當年的“一號提案”,同時“制止向玉帶河傾倒建筑垃圾”提案亦被立案。圍繞這條寧強的母親河,連年有縣政協委員從不同角度提出提案,接力呵護,先后提出禁止電魚毒魚炸魚、關閉縣紙廠、解決玉帶河縣城段垃圾污染問題、把玉帶河水污染納入“九五”計劃、抓好退耕還林規劃實現山川秀美、加強環保意識教育及公共設施保護、縣城橋閘工程開發保護、新建城鄉垃圾填埋場、關閉縣城周邊采石場、加強畜禽養殖環保監管、推行農村垃圾集中無害化處理、強化農村面源污染治理、重視旅游景區生態環境保護、修建縣城排污管網、疏浚玉帶河縣城段、加強玉帶河水源保護等一大批委員提案。
縣委、縣政府歷來重視政協提案工作。然而,將一紙提案落實在行動上,卻是需要巨大魄力的。在追求GDP的年代,犧牲環境是無可奈何的選擇。如為解決縣紙廠廢水排入玉帶河的問題,縣上千方百計籌集資金,于1982年擇址新建汲水井,才勉強解決了縣城居民不吃“黑水”的問題,而關閉縣紙廠則要延宕到1997年,才使縣城下游十幾公里的河水由“黑”變“清”。隨著全社會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逐漸增強,不斷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轉變,實施大規模退耕還林、山水田林路小流域治理和封山育林,縣城陸續修建了排污管網,新建了污水處理廠,遷建了垃圾填埋場,建成5道橋閘形成城中湖,興建循環經濟產業園區,限制新上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工業項目等。
黨的十八大以來,寧強縣堅決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確立“生態立縣”發展戰略,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打好碧水保衛戰——堅持以“改善水環境質量、保障水環境安全”為核心,牢牢抓住“流域治理、污水直排、水質安全”三個關鍵點,制定《寧強縣碧水保衛戰工作方案》,圍繞飲用水水源地保護、重點流域綜合治理、黑臭水體治理、入河排污口整治、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污水管網建設、農業農村面源污染防治等15個方面,開展重點流域綜合治理專項整治。關閉縣城周邊采石場5家,取締康迪養殖場等養豬場8家,覆土栽樹種草恢復植被;投入近2億元,建設漢江源頭森林公園、玉帶河綜合整治、濕地生態保育項目和休閑園林,向水域投放魚苗增殖放流;擴建改造縣城雨污管網61公里,疏浚縣城河道,實施污水處理廠提質改造;新建農村垃圾填埋場,給鎮、村、戶配備垃圾回收設備,組建環衛隊伍,落實鎮、村環衛經費;治理農村面源污染,推廣“豬—沼—電—茶”模式,發展現代農業園區;把環保納入工作目標責任考核,嚴格項目環評制度,推行河長制,構建縣、鎮、村三級河長體系,嚴查非法捕魚和破壞生態案件;加大環保宣傳力度,以創建國家衛生縣城為載體,定期組織干部及人員清掃河道內垃圾,推進全民親水愛水保護環境。
經過長期整治,如今的玉帶河環境面貌煥然一新,各種水鳥成群地飛回來了,四季垂釣者隨處可見,相約休閑健身的人絡繹不絕……看著京昆高速川流不息的車輛,數著西成高鐵飛馳而過的“和諧號”“復興號”長龍,人們不由地贊美“一河清水,兩岸錦繡”的壯麗,仿佛回到了“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的大自然中。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