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記者 唐冰
“今年300多天里有160天左右都在下雨。”11月5日,省政協深度貧困縣脫貧攻堅三級聯動民主監督專題調研組第二組在略陽縣進行調研。在前往白雀寺鎮木匣溝村的路上開始下雨,略陽縣委書記楊瑞良的話,讓大家對當地天氣情況多了些了解。
略陽、鎮巴兩個深度貧困縣分處漢中市西北、東南兩個方向,雖然地理位置有些距離,但兩縣地理環境卻大致相同。“山大溝深,平地稀缺,群眾居住分散。”鎮巴縣水利局干部魏瑋說。
此次民主監督專題調研采取三級政協聯動的方式,調研組成員除了各級政協委員、有關專家,還邀請了縣上相關部門同志參與開展交叉調研。在魏瑋與略陽縣貧困群眾交談時,參與調研的略陽縣的同志正跟隨第一調研組在鎮巴縣走村入戶。
脫貧攻堅到了最后關頭,一方面要確保脫貧目標如期完成;另一方面要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建立起長效機制,防止返貧現象發生。這就好比修一條公路,修好路只是完成了修路目標,但如何在頻發的自然災害中保障道路完好不受損壞,即使損壞也能及時修復,這是擺在深度貧困縣決策者面前的一道考題。
據了解,截至2018年底,略陽縣貧困人口已由2014年建檔立卡的6.1萬人降至1.3萬人,貧困發生率也由2016年的30.7%降至10.98%。按計劃,今年略陽縣要完成剩余70個村1.3萬貧困人口的脫貧退出任務。
木匣溝村是白雀寺鎮所轄11個深度貧困村之一,在村上185戶693人中,至今還沒成家的高齡單身漢就有50多人。2016年之前,這個偏遠村甚至沒有村委會辦公地。“白雀寺鎮的貧困村占到了全縣貧困村數量的十一分之一。”略陽縣縣長范衛民介紹說。
發展產業是破解貧困問題的根本之策。按照長期、中期、短期三種產業模式相結合的方式,略陽縣成立了專門班子,推進略陽烏雞、中藥材、桑蠶、食用菌等六種產業項目,引導貧困戶和企業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木匣溝村村民王勇平就是在當地政府引導下投入烏雞養殖產業的貧困戶之一。
“我是2016年回來的,之前在青海、新疆等地打工,環境普遍比較惡劣,有的地方連手機信號都沒有。”在村中養殖戶中,王勇平算是“見過世面”的,“現在政府補貼多,一年下來家里照顧了掙錢也不耽擱,比在外面好多了。”
經過兩年多的發展,王勇平的烏雞養殖規模逐漸擴大。今年年初,村里成立了扶貧合作社,不僅將王勇平吸納入社,還把他的養雞場確定為合作社定點養殖點,選他做致富帶頭人,并在養雞場投放了1000只烏雞。
“他畢竟出去過,眼界比較寬,肯干,并且經過培訓后專業技能也在提高,讓他當致富帶頭人再合適不過了。”駐村工作隊隊長馬永升說,除了烏雞,村上還因地制宜發展中蜂養殖和天麻種植,通過入股分紅和托管代養等方式,帶動43戶貧困戶脫貧。“目前我們有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3家,這些集體經濟的盈利收入除了分紅給入股村民外,剩余部分計劃作為村集體經濟的儲備資金。”
現在村民雖然住的是經過易地搬遷的安全住房,但木匣溝村村民依然是“東一戶、西一戶”分散居住。2014年以來,全村修建了村級公路12.8公里,通村、通組甚至入戶的道路,讓村民不再為出行犯難。“飲水、用電,衛生室等這些基礎設施,我們都按照要求全部建設達標,這些也是今后產業發展壯大的基礎。”
下午4點半左右起了霧,山間天色漸暗,農戶家里開始升起炊煙。調研組隨機走進一戶村民家的廚房,明亮的光線下,灶臺上大鐵鍋里水花翻騰。
“大媽搟面哪?您這墻擦得真干凈。”“這是國家給貼的瓷磚!”聽到有人來家里了,正在案板前忙活的王翠娥回頭應道。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