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1月4日發布互動話題以來我們收到很多網友留言
大家對現階段教育內容、師資隊伍、教育目標等方面發表了獨特觀點今天,小編就大家最關心的話題,和大家聊聊什么是好的教育
1
好的教育,是教人如何思維
放棄對錯誤的苛責,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的調查顯示,在21個被調查國家中,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數第一,創造力排名倒數第五。此外,在中國的中小學生中,認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只占14.9%。
教育教人以知識,但知識并不能代替思維,如同思維不能代替知識一樣。在大多數實際生活中,知識從來就是不完全的(因為我們處理的事情往往涉及將來),所以我們需要思維能力。
創造力也是一種思維能力,它并不是漫無邊際、天馬行空式的創意,而是能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創造新事物、幫助人適應環境的能力。
知識與思維有密切的聯系,但決不是同一個東西。有些孩子非常善于思考,很有創造力,但在校的考試成績可能很一般;有些孩子的考試成績非常好,但不善于獨立思考,沒有創造力,所謂“高分低能”就是指這類學生。
因此,孩子讀書、學習,有著雙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識,一是發展思維技能。
大多數父母和教師往往注重前者而忽略后者。但教授一門知識課的更為重要的意義,恰恰是為了使孩子的思維技能得到發展。教師的工作不僅僅是去傳遞所接收到的信息,同時他們還應指導學生的學習、激發學生的興趣、挑起學生的熱情、贏得學生的關注。教學個性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育體系要做到吸引他們、引起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個性以及創造力,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主動學習。
2
好的教育,注重學生個體
從標準化學習到個人化學習
從以知識為中心,改為以學生為中心;從以分數為價值,轉向關注人的發展;從“只見森林不見樹木”的劃一性教育,到面向個體開展個性化教育,幫助每個學生發現自我、超越自我、實現自我。
關于個性化教育,最早、最著名的論述應該是孔子的“因材施教”。“材”,就可以理解為受教育者的個性。“個性”指個體在生理素質和心理特征的基礎上,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通過一定的社會環境、家庭和學校教育等因素的影響,“在身心、才智、德行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比較穩固而持久的獨特特征的總和”。
根據美國心理發展學家霍華德·加德納 (Howard Gardner) 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人類的智能至少包括:言語-語言智能、邏輯-數理智能、視覺-空間智能、音樂-節奏智能、身體-動覺智能、交往-交流智能、自知-自省智能、自然觀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他推翻了智能的一元論,認為每個人都同時擁有這九種相對獨立的智能領域, 但每個人都是以各自獨特的方式把各種智能組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智能組合。因此,加德納反對劃一性的教育內容和方法,主張“以個人為中心的學校”。“以個人為中心的學校,應該在評估學生個體的能力和傾向方面富有經驗。這種學校不但尋求和每個學生匹配的課程安排,也尋求與這些課程相適宜的教學方法。”學生多種智能潛能的發展,需要學校提供相匹配的多樣教育資源。
豐富個性化教育資源的供給,只是為學生個性化發展提供了外在保障。資源真正發生作用,還需要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因為我們已經意識到——學生的發展只能由自己完成。“人只有成為發展的主體,才能全面激活潛能,使潛能得以自由發展,優勢潛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3
好的教育,考試分數不是終點
分數只是下一個學習階段的參考坐標
分數是什么?分數僅是某一次考試中的卷面得分,是反映孩子在前一階段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通過了解情況,便于以后更好地教與學。
在傳統的教育中,無論你在考試中得了多少分,統一的教學進度都會讓課程進入下一環節。學生一旦落后了,很難再跟得上。但是,教育的核心是為了讓學生完全掌握知識,而不是考高分。
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把低分數與蠢、笨、沒出息畫等號,更不能把孩子的分數與自己的面子畫等號。我們要清楚,分數高,只能說明孩子目前掌握的知識比較全面牢固;分數低,只能說明孩子目前掌握的知識還不全面或不夠全面。
對人的發展而言,是否有學習興趣、是否愿意主動學習、是否掌握學習方法、是否具有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否具有動手實踐的能力、是否具有與人合作交往的能力、是否具有創新的能力等等,都比獲得高分數更重要。
4
好的教育,是“鼓勵式教育”
用贊賞指引孩子的前進方向
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將直接影響到他的核心價值觀以及是否有積極的心態,自我評價還會影響他的思維方式、情緒、希望及人生目標,同時也影響到他的行為。
教育需要創造自主學習環境,并在情感上給予理解和支持,這樣做會激發學生驚人的學習能力。
5
好的教育,是全方位的素質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綜合能力的培養
素質教育:
更注重培養孩子的體育特長、更多的才藝,你得學習唱歌跳舞、畫畫,還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口語表達的能力、社會交往的能力、組織人群的能力、還有探索問題的能力。
素質教育的意義在于:
· 讓學生學習和了解知識的同時,學會如何利用知識,得到能力上的提升,而不僅僅是為了交上答卷;
· 讓學生高效率地、有目標地學習,而非通過被動的填鴨式教學。
教育的意義也在于發掘孩子們的潛力,培養他們更獨立的人格!
實踐和體驗式學習非常重要。老師和家長應該要求孩子去不同的地方,去親眼見識不同的事情,去真正地體驗學習。去玩、去搜尋,這也是學習,因為他們走到了外面的真實世界。而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培養一個人格健全、能獨自正確面對社會的人,是教育的重要任務。
學習必須包含一定程度的失敗,因為失敗具有教育意義。如果我們繼續把教育當作是要來學校取得知識,而不是體驗學習的過程、傾聽學生的聲音、接納錯誤和失敗,那我們將會誤解教育和學習的意義。
教育不只是灌輸知識,還要關注人格。一種只有一個標準答案的文化,是沒有辦法引領我們達到目標的。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書,不是記住別人的思想,而是讓本人去思考。”老師的每一次教育,都是在引導學生的發展,你想學生成為什么樣的人,就要嘗試去“喚醒”藏于他心靈深處的這些特質。思維力是學生智能的核心,老師就是要成為在思維上給學生引導的那個人。
(編輯綜合整理自網絡)
孩子的教育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過程
需要日積月累,需要家庭、學校
乃至整個社會良好教育環境的營造
本期話題
# 什么是好的教育 #
你可以通過以下平臺參與討論
陜西政協官方微信公眾號
陜西政協官方微博
各界導報官方微信公眾號
各界導報官方微博
各界導報今日頭條號
各界新聞網
新浪陜西官方微博
歡迎在留言區與我們互動我們想聽,您的看法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