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萬軍 蔡俊波
一陣噼啪的鞭炮聲,劃破了石泉縣曾溪鎮大溝村原本的寧靜。在年末歲首的好日子里,住在老鴉山上的貧困戶屈國平正在搬新房,鄉親們都趕來幫忙,場面好生熱鬧。屈國平是大溝村居住最偏遠的一戶,也是村里最后一戶搬遷下山的村民。
村內主干道改造
自2016年以來,類似這樣的變化在大溝村不斷上演。15公里水泥路在村內呈網狀分布,村民們結束了幾千年來肩挑背扛的歷史;隨著6處飲水設施、2處凈水設施的建成和4380米管網的鋪設,村民們足不出戶就能喝上放心水;易地移民搬遷、生態搬遷、農村危房改造的精準實施,100余戶群眾有了安全舒適的家。而帶來這些改變的,正是包聯大溝村的石泉縣政協機關。三年來,石泉縣政協機關每年選派3名得力干部常年駐村幫扶,累計協調投入資金300多萬元。
政協付主席親自入戶解決飲水源問題
解放思想激發群眾自愿干
劉升國再講中蜂心得
貧困戶劉升國現在是村里的養蜂能手,還是縣科協聘請的鄉村養蜂專家,2018年僅靠養殖中蜂就收益了3余萬元。“以前,要房子沒房子,要收入沒收入,要媳婦沒媳婦,生活沒有盼頭。后來縣政協的干部來了,他們不講空話,不講大道理,幫我出點子想辦法,我不想干他們就幫我先干,我從沒見過這么掏心窩的幫扶,就算是塊石頭也該捂熱了,我慢慢地接受了他們的建議,沿著他們制定的規劃干。現在,我的房子有了,收入路子找到了,生活越來越好了。”說起這幾年的變化,劉升國底氣十足。
政協干部在庭院開展道德宣講活動
“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把發展作為解決貧困的根本途徑,既扶貧又扶志,調動扶貧對象的積極性,提高發展能力。”石泉縣政協機關在深入調研后發現致貧的本質癥結還是思想問題,于是他們從細微處入手,從群眾思想入手,深入淺出講政策,動之以情去引導,曉之以理激干勁。同時,在村里制度化開展了紅黑榜、愛心超市、道德講堂等一系列扶志活動,有效激發了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實現了貧困群眾從“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的轉變。
盤活資源教會群眾怎么干
貧困戶艾家松過去常年外出務工,但近幾年他卻沒有選擇背井離鄉,而是利用勞動技能培訓掌握的建筑技術就近務工,2018年通過承包幾樁小工程,收入非常穩定。
貧困戶感受豐收的喜悅
勞動力資源和土地山林資源是大溝村僅有的兩項資源,石泉縣政協機關從實際出發,立足勞動力資源,抓培訓強就業促增收,2018年培訓貧困群眾88人,占到貧困勞動力人口的98%,其中57人獲得了技能或技術培訓證書,89名貧困勞動力中,72%實現有組織轉移就業,務工競爭力顯著增強,務工收入穩定增加;立足山林資源,抓產業促增收。圍繞中蜂養殖、魔芋種植、黃花菜培育三項長效產業和蛋雞養殖、露地蔬菜種植兩項短期產業,2018年全村發展養蜂540箱,發展魔芋130畝,發展黃花菜種植147畝,發展林果300畝,發展蛋雞養殖3000羽、種植露地蔬菜80畝,產業收入顯著增加。同時,石泉縣政協機關發揮部門優勢,結合政協委員履職“五個一”機制,積極探索“黨支部+委員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產供銷一體發展模式,2018年組織集中銷售以蜂蜜為主的農產品近20萬元。
三年三變樣。大溝村在石泉縣政協機關的幫扶下,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年增長,貧困戶收入短板基本補齊,初步呈現出基礎設施完善、增收路徑明晰、村風和諧文明、群眾干勁十足的美好畫卷。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