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鵬
“加快推進碑林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等重大文化工程。”“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辦好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等活動。”“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傳承發展,打造文化精品。”……
省政府工作報告中,2019年將“繼續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內容,引起了出席省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別委員熱議。對于過往成績,委員們給予肯定,對今年工作,大家提出了意見建議。
“美術館、音樂廳、博物館等是城市文明的標志,但陜西的這些基礎建設還明顯存在不足。”省政協委員、省美術家協會黨組書記呂峻濤說,陜西文化地標太少,甚至與西部其他省份拉開了差距。
“我們常說陜西是文化大省,實際上是文化資源大省。如何利用好這些豐厚的資源,還需要加一把力。事業都是干出來的,不是吹出來的。”呂峻濤的一席話猶如一顆石子投入湖中,激起層層漣漪。
省政協委員、西安青曲社主席苗阜經常在全國各地演出,對陜西與沿海發達省市存在的發展差距感觸頗深。他舉例說,陜西的錄音設備并不差,但是其他配套就差強人意。在工作效率上,一臺晚會在北京幾個小時就能錄完,而在西安經常需要熬通宵。
苗阜的發言讓省政協委員、省音樂家協會主席尚飛林深有同感:“錄一個大合唱,群演出場費,北京150元一人,西安則是300元。收費高,效率還低。”
苗阜接過話題說,在陜西文藝界,體制內外的差異還是很大的。體制外的人,為了生存需要更加努力,但他們得到的支持卻很有限。希望我省成立相關的組織,吸納、影響、引領這些民間的新文藝群體,支持他們創作出更多好的文藝作品,宣傳陜西。
“陜西不缺文化,缺的是深度挖掘。”省政協委員、華山旅游集團總公司董事長張泉對大家的發言表示認同。“景區是窗口,游客在欣賞自然風景的同時,要能感受到陜西的文化。未來,文旅融合將是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優勢的有效途徑。”
“文化資源需要整合,不能單打獨斗。”省政協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于唯德認為,不論是長安畫派、秦腔藝術,還是相聲、歌劇表演和華山、兵馬俑等旅游景點,都是宣傳陜西深厚文化底蘊的名片。把陜西的文化建設放在文化強省的戰略全局中來思考,發揮陜西文化資源大省優勢,大膽改革創新,資源優勢才能轉化為推動發展的新動能,成為陜西文化建設的戰略支點。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