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山西太原,一輛滿載包裹的快遞配送車。 張云 攝
(兩會綜述) 時間與收入博弈 代表委員談“快遞小哥”權益保障
中新社北京3月10日電 題:時間與收入博弈 代表委員談“快遞小哥”權益保障
中新社記者 冉文娟
盡管被親切地稱為“小哥”,日夜奔忙、走街串巷的快遞員們依然是城市中“最熟悉的陌生人”。隨著中國電商物流與快遞行業持續高速發展,“快遞小哥”的隊伍愈加龐大,這一群體的“苦惱”也日益凸顯。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多位代表委員聚焦這一群體,呼吁加強“快遞小哥”權益保障,助力其融入城市發展當中。
“我身處郵政行業,本身對這個群體就很關注。”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郵政集團江蘇省泗洪縣分公司歸仁支局支局長殷勇介紹,2018年全國快遞業務量突破500億件,從業人員超過300萬人,此外還有大量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專兼職外賣配送人員。
一份由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國家郵政局機關黨委聯合發布的調研報告勾勒了“快遞小哥”的群像。報告顯示,他們多為18至35歲的男性,大部分為進城務工人員,學歷層次偏低,入職前多從事過建筑工人、餐飲服務員、銷售員、保安等工作。
全國政協委員、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部長王鋒長期關注這一群體。他說,快遞行業普遍入職門檻低、工作強度高、行業流動性大,其從業狀況并不樂觀。
“常有人說‘快遞小哥’工資高,這一傳言并不準確。由于經常性高強度超時加班,他們掙的都是辛苦錢”,王鋒表示,根據調研,近一半快遞員每天工作10至12個小時,每周只能休息一天。他們每天的配送量也非常巨大,一天奔波下來,往往“累得不想說話”。
而正因為外賣行業多以“限時送達”為賣點,“快遞小哥”的時間和收入便成了一場張力十足的博弈。很多快遞員為了壓縮時間,逆行、闖紅燈等現象屢見不鮮,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
而從大的方面來看,整個快遞、配送行業發展有待進一步規范。實踐中,快遞行業管理體制不健全、快遞員勞動權益保障不足、企業內部管理不規范等問題突出。
殷勇舉例稱,快遞行業作為新興業態,勞動關系比較復雜。“快遞配送行業的用工模式中,有直營、加盟,還有自行網絡注冊的模式,各類模式的保障工作也不穩定。發生事故和勞動糾紛時,‘快遞小哥’維權不易。”
作為新經濟業態下的新時代產業工人,“快遞小哥”既聯系著各行各業,又聯系著千家萬戶。保障這一群體的合法權益,拓寬他們的事業發展空間勢在必行。
王鋒認為,當下要抓緊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完善就業、勞動權益保護機制,規范“快遞小哥”的工資標準、合同條款、商業保險、糾紛解決等內容。
殷勇建議,要推進快遞配送行業制定合理的參保方案,根據職業環境和行業特性,建立多層次社會保險體系,盡快建立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社會保險轉接平臺,加大意外傷害險的商業彌補。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通州區人民法院法官李迎新認為應加大對快遞配送從業青年的人文關懷,要多方位展示“快遞小哥”的群體風采,引導公眾尊重、關心這一群體,提高其社會職業自信心和城市融入度。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皮膚黝黑的全國人大代表、“快遞小哥”柴閃閃引起廣泛關注。15年來,他以青春鋪就郵路,磨練成新時代的技術能手。在國家的保障關懷之下,更多“快遞小哥”將擁有“閃閃發光”的人生。(完)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