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車場作為靜態交通治理核心,是支撐城市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也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城市品質的關鍵舉措。省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上,委員們圍繞解決“停車難”提出了“構建智慧停車體系”“發展地下深層立體車庫”等諸多建議。
省政協委員馮小隆表示,我省一貫重視城市停車場建設工作,先后開展了大量政策引導和探索性實踐。然而,由于歷史欠賬等諸方面原因,導致停車泊位總供給與機動車保有量增長的差距仍在拉大。停車需求增長與停車供給不足的矛盾仍日益凸顯,以致靜態交通治理面臨更大挑戰。
為緩解停車難題,構建城市智慧停車體系,他建議,政府要繼續增加停車設施總量,區分核心區、舊城區和新建住宅區的不同特點和需求,采取差異化供給,促進停車空間布局一體化;大力推進全智能立體化停車設施建設。要鼓勵引導節約集約用地技術應用,大力推進全智能立體化停車設施建設;著力改善中心城區獨立選址的公共停車場建設。在停車場建設用地方面,建議加緊制定全市社會停車場建設用地專項規劃,在控規導則中增補點位并嚴格控制,避免任何單位弱化其用途;同時綜合協調與其他基礎設施的相互關系,強化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既體現剛性占地規模控制,又預留可供停車設施升級改造提升體量的彈性空間。
此外,在立法方面,建議以政府令形式,加緊出臺一份量化可實施、授權更具體的城市停車設施規劃建設管理辦法;在社會公共參與方面,建議在確保無須財政為購買服務和缺口補助埋單、不增加隱性地方債的前提下,由最具公信力的數字化智慧城市建設平臺牽頭,聯合社會責任感強、跨區域跨行業資源整合能力出眾且與政府合作經驗豐富的企業,以數字科技智能制造資本市場的思路,共同打造覆蓋城市級存量資源改擴建和增量項目建設的智慧停車體系。
“智慧城市停車體系建設是一項長期項目,從根本上解決都市的停車場建設問題,增加城市停車泊位的供給,停車場的產業化發展勢在必行,要更好發揮市場與政府協同作用,共同推動城市靜態交通治理水平。”馮小隆說道。
省政協委員尚鵬玉認為,目前停車難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土地資源過度緊缺;二是早年的規劃與現今的發展不相適應。因此他建議建造城市地下深層立體停車庫。
“這種車庫通過在一些邊角地塊、狹小地塊拓展地下深度來增加停車空間,僅需數十平方米的占地,就能夠提供120個左右的車位。該車庫采用深井下沉施工技術,所采用的設備能夠實現對車輛的平移、升降、360度旋轉等功能。”他說,深層立體停車庫的最大優點是采用智能化和機械式自動搬運,車輛存取無須人員入庫。這與地面車位及傳統車庫相比,不但能使車輛免受風吹雨淋,而且能夠提供更多的車位以供使用,還能規避車輛進出車庫的碰擦風險。目前這種車庫的建設技術已經十分成熟,在我國南方城市應用較為廣泛。該車庫的建設推廣,將極大地緩解醫院、大型商業綜合體、老舊居民區等人口密集區域的停車難題,為地表的基建、造景、綠化等拓展空間。
為了保障地下深層停車庫的建設,可以借鑒發達國家和一線城市的做法:從政府層面肯定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合法合規性;明確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專門負責機構,把好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規劃、技術、安全等重要關口;把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納入不動產范疇,鼓勵“誰投資、誰受益”,進行市場化運作。(文艷 朱雪嬌 李欣)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