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民醫院院長宋張駿
關于完善疫情防控救治體系的建議
宋張駿
(一)建立完善的疫情防控體系。一是完善疫情風險評估研判機制,加強公共衛生與醫療機構協作聯通機制,加強專業高效的流行病學調查,科學評估研判突發疫情的風險,有針對性地及時制定科學合理的防控預案;二是完善疫情防控物資保障機制,健全統一的疫情物資保障體系,確保應急物資保障有力;三是完善相關實驗室檢測機制,著力提升疾控部門的檢測能力,提高確診和診療的高效性;四是完善疫情防控信息傳播機制,構建科普宣傳網絡,拓寬政府與公眾的溝通渠道,增強公眾的科學理性認識和判斷力,有效維護正常社會秩序;五是完善疫情防控技術支撐機制,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數字技術,提升疫情防控的前瞻分析和精準預判水平。
(二)建立群眾健康三級預防體系。一是樹立健康生活理念,夯實一級預防體系。加強群眾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健意識,倡導健康生活方式,杜絕食用野生動物,將預防關口前移;二是全面推行健康管理服務,構建二級預防體系。加強健康管理,嚴格疫情報告,通過普查、篩檢和定期健康檢查以及群眾的自我監護,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三是加強醫患協同醫療救治,推動三級預防體系。以恢復健康為目的,積極實施對癥治療和康復治療措施,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三)擴充完善醫療機構接診能力。一是綜合醫院擴充常規發熱門診的傳染病接診能力,預設可應對最大就診病人流量負荷的硬件配備,按照傳染病科標準設置部分床位,實現應急轉換;二是基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要增加發熱門診,少量設置留觀病床。疫情緊急時,可完成初步篩查導流工作,形成信息聯動,為病人分流轉診提供信息指導;三是建設大型省、市級傳染病專科診治中心,預設基礎設施以便迅速擴充床位,并配備省、市級緊急醫療救援隊,按照方艙醫院建設要求,平時積極培訓,疫情暴發時可立即投入使用;四是加強醫護人員心理危機干預建設。要高度重視醫護人員心理健康,制定心理疏導應急預案,加強心理干預培訓,及時提供心理危機干預或心理健康服務,加強醫務人員心理健康保護,保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醫護人員數量。
省政協常委、省科技廳總工程師楊柳
關于加強公共衛生科技和人才建設的建議
楊柳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省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在防范和化解公共風險方面能力不足、應對公共衛生防疫及重大傳染性疾病防控體系不健全、重大傳染病防治科研投入和平臺建設總量不夠、公共衛生和復合型防疫人才嚴重缺乏、健康生活及公共衛生防疫科普力度不大等問題,現提出以下建議:
1.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和財政投入。完善省、市、縣三級疾控中心建設,按照規定要求配備實驗儀器、急救設施,盡快啟動P3實驗室;我省僅一半的地級市有傳染病院,應盡快在沒有的地級市增建傳染病院,并保證傳染病院的床位數,在縣級醫院感染科建設負壓病房;在農村,要加強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建設。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衛生應急物資保障和應急資金儲備,實行集中管理、平戰結合、分級儲備、統一調撥的物資儲備機制。
2.加快公共衛生技術創新。將公共衛生防疫和重大傳染病防控納入“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加大衛生健康領域科技投入,建設一批省級科研平臺;將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先進技術應用于生命科學領域的基礎研究、醫療健康、創新藥物等方面,力爭取得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培養和儲備一批優秀的領軍人才和科研團隊。
3.加強高素質公共衛生防疫隊伍建設。按照規定配備省、市、縣級疾控中心人員、定點醫院感染科和院感防控人員、全科醫生。調整醫學院校招生結構比例,擴大公共衛生專業招生人數,加快公共衛生和流行病學及全科醫生培養,尤其是具有公共衛生、信息學和法律等多重背景的復合型衛生人才及高層次人才培養。提高管理人員、科研人員和醫護人員的理論水平、醫療水平、管理水平和應急能力,確保各級醫療機構在疫情發生時處置及時、科學、規范、有序。
4.建立公共衛生防疫宣傳長效機制。由于對新冠疫情的認識和健康及公共衛生教育力度不夠,導致防護不足和防護過度現象并存。要不斷改進宣傳和報道方式,引導全民樹立科學理念,提倡分餐制,杜絕濫食野生動物。開展愛國衛生及防病、防疫活動,增強全民的公共衛生意識、疫病防范意識、衛生法制意識和自覺參與的責任意識,降低疫情危害。
西安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莊貴華
關于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建議
莊貴華
我國雖在此次新冠疫情阻擊戰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也暴露出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短板和不足。為了做好現階段“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工作,取得疫情防控的最終全面勝利,僅從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專業出發,針對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提出以下建議:
1.完善公共衛生體系,特別是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體系。從2003年SARS疫情后,我國公共衛生體系,包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建設取得了極大進步,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大幅提升。盡管各級政府成立了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相關部門,但是在領導和組織能力方面還需進一步提升。在面對重大疫情時,如何協調上級與下級、各部門之間的關系,充分發揮各級領導、各部門的作用,高效、有序推進工作,還需不斷學習、提升能力。
2.完善公共衛生特別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相關政策、法律、法規、制度,進一步明確各部門職權、責任,制度要細化,職權、責任要明晰、可操作,按制度辦事。
3.進一步彌合預防與醫療的裂痕。提升醫院傳染病防控能力,提升醫院感染防控地位,加強醫院感染防控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并作為醫院考核指標之一,杜絕將護理等其他非專業人員臨時充實院感防控隊伍的現象。綜合醫院要加強感染科建設、院感辦建設,提升公共衛生素養和傳染病預防控制水平。
4.建章立制,加大投入,促進行業間、部門間數據融合,打破壁壘,真正發揮大數據在決策支持、疫情防控、科學研究中的作用,真正發揮大數據中心的作用。建設好省、市、縣(區)級大數據中心,打破行業部門壁壘。完善規章制度,共享數據,充分發揮大數據在決策支持中的作用。
5.大幅提升疾控中心為代表的公共衛生機構人員的社會地位、工資待遇,賦予疾控中心更多的疾病防控、健康促進等決策的職權。保障疾控人員的權益,提高工資待遇,是建設公共衛生隊伍的關鍵所在。
6.提升以疾控中心為代表的公共衛生機構人員的能力,補充專業人員,建設一支強有力的公共衛生隊伍。特別是引進專業人才,加強培訓;設置專項基金,開展公共衛生研究,做好知識和能力儲備。
省政協委員、省中醫藥研究院(省中醫醫院)院長許建秦
切實把中醫藥納入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
許建秦
(一)強化中醫藥開展傳染病防治的法律保障。一是修訂和完善法律法規,明確中醫藥的法律地位和作用定位。建議在《執業醫師法》《侵權責任法》《中醫藥法》中明確“以中醫藥理論、中醫病歷資料為依據判定中醫診療糾紛”;增加“中醫內科醫師可在傳染病醫院、綜合醫院傳染科進行執業”。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建設規劃》中增加“中醫傳染病醫院規劃和建設”。在《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中明確規定“中醫醫療機構有權第一時間介入傳染病疫情救治,提供中醫藥預防、救治、康復方案”。同時,將社區中醫藥服務和民間中醫藥機構納入疫情救治體系;二是堅持依法行政,主動運用中西醫結合思路開展疫情防控;三是落實法律規定的保障措施,加大經費投入力度,切實為中西醫結合防控傳染病提供財政保障。
(二)完善傳染病醫療體系和應急機制。一是要建立中醫藥防治傳染病專門機構,為中醫合法介入傳染病防治提供保障;二是要夯實現有中醫醫院的傳染病防治基礎,加大感染病科、急診科、重癥醫學科、肺病科等專科建設力度,提高中醫藥解決急危重癥的臨床水平,探索中醫醫院綜合化轉型的發展機遇;三是要以省級中醫類研究機構為牽頭,以應對各類突發傳染病為切入點,開展文獻理論、疾病規律、藥品研發、藥物制備、防護用品、消殺技術及相關實驗研究;四是要在《傳染病醫院建設標準》中增加“中草藥房、免煎顆粒調劑室的設置”;五是要在傳染病醫院、綜合性醫院的感染病科增加中醫類執業人員,加強中西醫結合防治傳染病的研究,建立中西醫結合救治的長效協作機制。
(三)切實打造傳染病中醫藥防控救治基地。建議以中醫醫院的感染科為基礎,建立跨專科、跨學科的診療平臺。以中醫類醫療機構為主體,建立國家、區域、省級、市級的中醫藥防治傳染病臨床基地。
(四)建立中西醫結合防治傳染病的中國模式。建議國家衛生健康委在成立傳染病專家組時,納入中醫藥專家,統領指導,保證中醫藥真正在第一時間介入疫情防控,指導臨床救治,減少重癥發生率,降低危重患者病亡率。
西安市雁塔區大雁塔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郝銳鋒
強化基層公共衛生治理能力建設的建議
郝銳鋒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大雁塔街道辦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以社區(村)為基礎、網格化管理為載體,發動社區(村)工作者、物業、網格員等一切力量開展聯防聯控,轄區疫情防控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也存在著基層公共衛生應急運轉體系不健全,應對重大公共衛生風險能力弱;基層社會心理服務體系不完善,缺乏專業人員及相關知識;強制措施實施不順暢,出現執行不力、費時費力現象;基層網格化管理需進一步完善;公共衛生宣傳教育不足,公眾危機意識不強等短板。針對這些不足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加強對基層公共衛生治理的指導和培訓,建立健全“平戰結合”的長效應急機制,制定系統、規范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流程指南,在街道、社區(村)每年開展一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宣傳、培訓或演練。同時,增加基層公共衛生治理專項經費預算,重點用于人員配備、宣傳教育、日常監測、物資儲備等工作。
二是進一步加強基層網格化建設。堅持條塊結合、部門協作,推進基層網格化建設,將城建、綜合執法、市場監管、消防安全、治安等職能部門下沉基層網格,改變街辦、社區唱“獨角戲”的局面,實現條塊融合、共建共享的網格化管理新格局。建立健全網格化管理考核、獎懲等機制,提升基層工作人員待遇,加強專職網格化隊伍建設,提高基層網格管理職業化水平。同時,加強基層網格信息化平臺建設,將居民家庭、健康、社保等信息納入平臺,實現數字化、動態化、精細化管理。
三是加大公共衛生危機教育。在常規性公共衛生宣傳、教育基礎上,加強公共衛生危機教育和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使公眾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理性對待,有一定的防范自救能力,自覺遵守相關法律及各項防控舉措。
四是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基層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加大投入,合理規劃,建設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加強基層公共衛生服務專業隊伍、心理健康隊伍建設,全面推行家庭醫生服務,建立完善全民電子健康檔案等信息化管理,增強預警、防控突發事件的能力。
省政協委員、陜西光大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曹文勇
建立常態化儲備體系保障抗疫物資供給
曹文勇
疫情發生后,醫療物資需求呈爆發式增長,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迅速搭建了國家重點醫療物資保障調度平臺,持續開辟應急審批綠色通道,扎實組織醫療物資的生產供應,迅速扭轉了醫療物資緊缺的不利局面。從此次疫情防控可以看出,建立常態化抗疫物資儲備體系十分必要。
為此建議:
一、依托我省現有藥品經營企業,建立抗疫物資儲備庫。
承擔儲備任務的藥品經營企業應具備在各地市均有布局,能發揮集散輻射功能,覆蓋本地以及周邊縣區,為穩定疫情提供可靠的物資支撐。省級或市級政府應按照各企業上一年度銷售額的5%-10%調撥專款,為企業物資儲備提供足夠的資金保障。根據疫情預測情況,調整各企業儲備量計劃,疫情暴發時,給各企業下達配送、分發指令。對企業儲備產品及儲備量進行監督檢查,對長期儲備物資發生的失效報廢進行保底承擔。
企業應該按抗疫物資目錄進行采買儲備,同時保證購進的抗疫物資可正常購銷流通,保持物資動態更新,免于報廢,最低庫存量必須大于儲備量。疫情暴發時,各儲備企業按照政府指令進行原價調撥,24小時內配送、分發到位。儲備物資采買、儲存、運輸、人力費用由企業自行承擔,物資正常購銷流通時加成率不得超過30%。
二、加強溝通協商,出臺抗疫物資儲備規劃。
對抗疫物資儲備量要科學規劃,合理儲備。以全省常住人口為基數,將疫情暴發后15-30天的使用量作為儲備總量,按各地市企業分布情況及撥款量,分散儲備。抗疫物資儲備目錄由省衛健委、藥監局、市場監管局等制定,具體應包含各類防護口罩(KN95、N95、一次性使用醫用外科口罩、一次性醫用口罩、民用防護口罩)、防護用品、消毒用品、藥品(含中藥)、醫療器械、應急醫療物資等。
三、明確儲備物資服務對象,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正常情況下,儲備物資可作為一般物資保障社會的正常供需。突發重大疫情時,儲備物資必須按照政府的臨時調配命令,保證醫療機構、抗疫一線機構、黨政機關、學校、社區、村委會;困難群眾、暫時陷入困境人員;偏遠、山區農村人員以及其他需要救助的人員。
本版圖片由記者杜靜波攝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